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4-09-04 21:17:36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366 次


摘要:本文揭示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必然性、紧迫性与可行性,提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本途径及相应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专业化;职业化 ;途径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已历十二年。2002年5月,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曾撰写了《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能结构的科学化与完善化》一文,发表于《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2年7月增刊)。文中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问题。可喜的是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上的同行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有的同行已经出版了专著,比如,河南财经学院张文强著《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已于2007年9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很有代表性。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多有提及,广东省教育厅已将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建设作为“重点资助课题”列为2009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指南”充分反映了、代表了忠于职守、甘愿奉献,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们的心声和强烈意愿,同时也再次激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本文着重探讨如下两个问题: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我国高等学校自1952年开始确立专职辅导员制度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巩固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的历次行文中,都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要求,“采取有利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中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专业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对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训。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副司长于2007年8月在第十期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上所做《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报告》中,就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问题做了全面的政策性阐述。可以说,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是我国辅导员制度在新形势下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管理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东西方各种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交流不断扩大,各种思潮的汇合与碰撞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及各种反动腐朽的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地进行渗透等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大学生,能否具备很强的鉴别力和免疫力?怎样才能使他们既能对各种积极的有价值的文化精粹、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包容、融合与吸纳,同时又能有效地排除各种腐朽的不健康的文化因素的侵蚀,牢固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毫不动摇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管理工作的严峻挑战!

尽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经过五十多年的历练,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上的一支骨干力量,多年来兢兢业业,尽职职责,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重要奉献,然而就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某些难以适应状况。一是名额不足。尽管近几年充实了相当一批新生力量,然而仍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学校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与学生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仅以我校为例,在校生32000余人,辅导员包括学生处、团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党办主任等都算上也达不到1:200的要求,因而校党委明确提出努力达到1:240的要求。二是流动性大。为解决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都规定,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做1—2年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这已成为辅导员队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规定固然可以部分的弥补专职辅导员数量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青年教师了解学生,然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临时观念,缺乏长远打算。一两年后,对辅导员工作刚刚熟悉即到期走人。如此周而复始短期循环,这与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实在是大相径庭。三是心态不稳。多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的波动越来越大。展望前途,感到茫然,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专职辅导员未来的去向主要有三,①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②做专任教师;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然而就辅导员本人面言,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是难以自主的,况且无论走向哪种岗位都意味着转行,都缺乏专业基础方面的优势。做了多年的专职辅导员,评了政工师、高级政工师,不算数,与职务聘任不挂勾,与工资待遇不挂勾,还要评讲师、副教授。很明显,这与多年从事本专业的专任教师相比,无论是专业基础还是科研水平都无优势可言。身处如此境遇,怎么可能安下心来,“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又怎么可能“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四是知能结构不适应。作为专职辅导员,大量的、主要的工作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协调工作,矛盾转化工作,心理疏导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技能竞赛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承担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等等,由此可见,为能适应辅导员的工作,有效履行专职辅导员的职责,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及才艺水平。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构成而言,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而无论何种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具备履行专职辅导员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能结构,不相适应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说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不仅是辅导员制度深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社会分工的必然,同时也是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因而必须有所突破。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基本途径与保障机制

简而言之,基本途径一是培养,二是培训,三是保障机制。

(一)培养

什么是专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专业化和职业化?各有不同的解释。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的学业类别(辞海)。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潘懋元)。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张文强)。职业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百度百科)。

笔者认为,专业和职业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专业是指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技能结构;学习和掌握某种职业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的过程即为专业化。为奉献社会,获取稳定的经济来源,而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或能力,从事某种类别的社会工作,即为职业;在从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该职业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业务水准和效能状态即为职业化。据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根本途径就是设置专业。亦即在那些条件好、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富、知名度高的高等学校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专业。

通过系统化的正规教育,有计划地为全国各高等学校培养专职辅导员,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技能结构的设计。要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专职辅导员牢固地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聪敏的科学头脑,既能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又能掌握和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卓有成效地履行专职辅导员的职责。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队伍的结构成分,逐步形成一支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知能结构科学合理的专职辅导员骨干队伍。同时要继续执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针,以保持辅导员队伍总体上的多元性、完整性和适度的流动性。

(二)培训

应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主导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训基地应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常设机构、职能机构,切实有效地把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培训基地不仅要承担辅导员的岗前培训,还应对区域内各高等学校的专职辅导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不断提高其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水平。同时还应结合大学生中存在着的影响深远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适时地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题研讨、交流经验,寻求最佳解决办法。培训基地应在教育部高教司的主持下,拥有一份自己的学术刊物,以便定期交流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训应当有硬指标,有相当的权威性,应建立规范化的学科有效的运行机制和验收标准。

(三)保障机制

首要的是政策保障。政策要有权威性和连续性,要能保障培养出来的专业化的辅导员正常上岗,所学所用。

第二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对多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应有明确规定,从业若干年后,比如三年、四年或五年以上,根据组织考察及本人意愿,适时地确定发展方向,以使定向培养。对具有领导才干的专职辅导员,可选送省、市党校或研修基地深造,经考核合格,即时选拔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岗位;在品德教育课、时事政策课、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就业指导课等某个学科确有优势的专职辅导员,可送出进修,做专任教师;愿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也应定向培养。同时支持和鼓励专职辅导员的优秀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领域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专家型的专职辅导员。这样方向明确,目标具体,必能激发强大的动力,有助于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安下心来,长期乃至终身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管理工作。

第三职称评聘机制。专职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承担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原本就是专职辅导员职责范围内应有的工作内容,因而专职辅导员的职称评聘应纳入政工序列,按照助理政工师、政工师、高级政工师、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的层级评定,与其他序列相应职级享受同等任职资格和工资待遇,这有助于增强专职辅导员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职业荣誉感。(四)考评机制。高校专职辅导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应当是有标准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也不是学任何专业的人都适合做。比如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在经济学科领域有十年的专攻,拿来做专职辅导员,所学非所用,不仅不便于适应,而且也是高级人才的极大浪费。因而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培训、从业、晋职等,应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考评机制,以确保专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程度、质量和效能。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