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从儿童审美特点、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色彩与年龄的关系、儿童读物插画中色彩的作用等方面去进行剖析。研究儿童插画的色彩,有助于艺术家理解和掌握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而创作儿童喜闻乐见又具有独特风格的插画艺术。
关键词:儿童, 插画,色彩心理,色彩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基于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各类儿童读物中,插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儿童而言,插画中的色彩比构图、意境更能吸引、打动他们,引起他们对儿童读物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内容。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以满足儿童审美心理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色彩研究与儿童心理相结合,对于提高儿童插画创作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 儿童审美特点的研究
(一)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人类在新生儿时期,便已经出现了颜色视觉。研究显示,从四个月起,婴儿注视彩色色盘的时间比灰色色盘的时间长一倍,因此可以判断出他们已能辨别出有彩色与无彩色。并且,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黄、橙等)比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等)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喜爱,其中红色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心理学家做过一系列实验,表明三岁儿童识别颜色的正确百分比是50;四岁为68;五岁为90;六岁为95。儿童对于各种颜色的辨别也有区别,其中红色的辨别正确率最高,其次为白、黑、黄、绿、蓝,最差的是橙、紫。由此可见,儿童对于纯色比对复色、间色更易于接受。实验表明,儿童认识纷繁复杂的色彩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的。视觉感觉的发展离不开眼睛本身结构和功能上的不断完善,也离不开环境、色彩等诸多因素的刺激与影响。因此,适合儿童生理特点的插画能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二)色彩心理与年龄的关系
如果说幼儿时期对色彩的感觉是一种生理的本能选择,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经历、文化学习等因素的掺入,使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和审美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丰富,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不仅仅受所接触的环境的影响,还与自身的文化修养、民族习俗、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相联系。
(三)儿童读物插画中色彩的作用
儿童读物针对的对象群体为儿童,因此决定了插画色彩的特殊性。首先,因为儿童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主要依靠形象、生动的图形来理解读物内容。因此,插画在儿童读物中甚至比文字还要重要。其次,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说,越小的孩子越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由此可见,儿童插画是儿童读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插画中的色彩起到了吸引儿童注意、增强儿童阅读兴趣的作用。另外,插图中鲜艳、明快的色彩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共鸣,美好的色彩能使儿童在阅读中逐渐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色彩在儿童读物插画中的应用
《小青蛙的春天》
、(一)和谐统一的插画色彩
整幅画面可以是由一种色彩构成,只有明度、纯度上的区别,整体色彩完全一致,使画面单纯、柔和、给人一种宁静、舒服之感;也可以采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组成,这种配色方法使画面在统一中又有所变化,令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例如在儿童散文诗《小青蛙的春天》插画中,分别以草绿、柠檬黄以及中黄绿色作为主色调。统一的配色形式,使作品容易产生整体性,适合平面化的表现效果,重要角色或主体对象相对浓郁的色彩更容易被其他淡色衬托出来,以达到突出的效果。
(二)对比反差强的插画色彩
各种色彩在构图中所占的面积、位置、大小以及色相的纯度、明度等差别都构成了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差别越大,对比的效果就越明显。强烈对比的色彩关系使画面效果醒目、具有震撼力。
(三)亮丽丰富的插画色彩
在许多儿童插画中,最常用的就是明快亮丽的色彩,因为清新明快的色彩适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有研究表明,色彩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儿童经常接触淡蓝、黄绿、橙等亮丽、温暖的色彩,有助于儿童智商值的提高。而幼儿长期接触黑、灰、白、褐等色彩,智商则可能下降。同时,明亮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能使作品呈现欢快、纯洁的气氛,对于儿童的情绪和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纯度、明度高的暖色能使儿童产生愉悦的情绪变化。
(四)灰暗阴郁的插画色彩
灰暗凝重的色调通常用来表现神秘、恐怖、哀伤的气氛效果。这种色调的插画往往应用在神话、魔幻等方面的故事中,画面以冷调、灰调为主,在统一的暗色或冷色调中,体现丰富的画面细节,灰暗色调下的少量亮色起到了点缀和加强画面趣味中心的作用。
三、中外优秀儿童插画色彩分析
追溯中国的插画历史,从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插画艺术就与书籍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到了21世纪后,儿读物更加重视视觉语言的多样性和艺术教育作用,儿童插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儿童插画的色彩也由线描、黑白画、素描的黑白单一到国画的深沉、水彩色的明快、彩铅色的柔和纤美、水粉色的鲜艳厚重及数码技术创作出来的纯净绚丽等,与以前的儿童插画中的色彩相比,现代插画中的色彩层次更丰富、对比更强烈、风格更多样。在如今众多的儿童读物中,不仅在创作形式上使用更易被儿童所接受的卡通、漫画、写实等表现风格,在色彩上也大都采用鲜艳、明快的色彩进行搭配。
柯薇·巴可维斯基作品
西方的插画最早出现在宗教读物中,延续至今,插画不再仅限于宣传政教、歌功颂德的作用,而是发展到更多的领域。例如,捷克的世界著名儿童插画家柯薇·巴可维斯基所创作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则更单纯,形象更简约夸张,画作充满了童趣和奇异的想象力,让人宛如置身于虚渺的童话世界。其画面效果强烈而生动。
对比中外儿童插画艺术作品,不难看出他们在用色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国外插画家在形体塑造及用色上比较轻松、单纯,色彩选择上大胆、明艳,极具个性。
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大众化的形式”。无论在插画的艺术形式或色彩表现上存在多少不同,中西方在儿童插画上都遵循了和谐的用色原则。和谐即协调、融合的意思,适宜儿童接受的色彩虽然需要相对鲜明、纯净一些,但也要把握好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的规律。色彩达到和谐,并不等于单一或绝对的同一,而是画面整体的协调,它包括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在整体上既有所区别又协调统一。
四、儿童插画中的色彩风格形成
(一)向大师学习
历史悠久的插画艺术,从古到今在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优秀插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客观反映,他们的艺术成就值得被后人学习和借鉴。著名的插画家的作品一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其独树一帜的造型、富有个性的色彩、新颖别致的构图等,都透露出他们自身的性格、爱好、理想、情感等特征。作画风格也是标现艺术家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拥有自己的风格,才使艺术作品具有了生命。
学习大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具备较高的表现能力和较好的色彩掌控能力,才能将所想的完美地表达出来,才能在领悟大师作品精华的同时,获得更完善、更成熟的目标效果。
学习大师,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了解各个时期、各种画派的艺术风格,分析作画的方法、品味作品的作画趣味,学习著名插画艺术家是如何把握符合时代的审美定位,确定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学习大师的用色方法,仔细揣摩优秀插画作品的创作思路,通过临摹、再造等手法体验大师作品的色彩取向、独特技法和材料运用等风格特点,吸取其精华,不仅可以减少自己在探索配色过程中所用的时间,还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眼光,在形成自我的风格时起点更高、效果更好。
(二)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
自然界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要使所创作的作品能更好地表现儿童文学内容,就需要充份了解色彩的规律,运用色彩规律表达情感、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色彩的偏爱。通过学习可以学会正确地理解色彩、观察色彩、运用色彩。但如何将对色彩的情感真实的表现出来,却不是能仅仅通过学习得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用心的体会与感受。色彩作为一种人类最普遍的审美形式,它借助于依附的载体显现,如水彩画、国画或插画等,来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需要,因此,色彩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出现,是人的内在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真实物化。
使色彩具有丰富性有很多种途径,其中首先需要具有艺术的把握能力,需要艺术家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在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记忆,在头脑中储存足够多的形象记忆,再由这些概念化了的记忆转化为想象力,进而表现为一种意境美。其次,色彩配置需注意画面色调的调式把握,色块在画面中呈现渐变、并置或对比,形成主色调的整体态势。三、为表现色彩的生动和多变,还需讲究绘制方法。不同的表现形式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运用不同的色彩工具进行绘制的儿童插画,在风格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只有能熟练运用色彩的基本知识,并明确自己的作画思路,包括如何对画面进行控制、如何布局构图以及作品完成后地整体调控与综合评价,才能完美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形成自己的色彩风格每个艺术创作者创作的侧重点与方法都不一样,因此才使得绘画作品呈现千差万别的变化。古人曾说过:“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既是在掌握了基本色彩知识和绘画技巧后,还要不断地通过绘画与配色实践使自己的色彩语言丰富起来,只有做到熟能生巧,能自如地将自己对抽象文字概念的理解与构思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艺术达到理想的境界。不断创新是艺术家永恒的使命,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个性,画的风格因人而异,优秀的儿童插画家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表现自己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