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德育能力的培养途径
申 苒
德育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走向,也是全面展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除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还包括了思想道德认识能力、灵活运用、清晰的表达能力,以及接受把握网络新载体的能力;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辅导员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德育能力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高校思政德育工作对辅导员要求的提升、加之各大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管理,使得在学历层次、年龄结构、专业构成方面明显优化;加之国家政策的倾斜和鼓励,各大高校都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准、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纵观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从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再到2013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无论是政策倾斜还是意见指导方面,都着力加强辅导员的素质修养和德育能力,在培养和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笔者所在的贵州师范学院,学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对专兼职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派送辅导员外出交流学习;尤其注重德才兼备、“专家型”辅导员的培养。
尽管辅导员队伍从起步到完善,这份职业已经略显成熟,但是形势在不断的发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使得辅导员德育能力在实施和培养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辅导员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较深,难以适应新时期、新时代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不能完整把握德育的新内容,观念滞后;其次,少部分辅导员欠缺与时俱进的意识,过分保守、难以接受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循规蹈矩、工作方法陈旧、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德育工作缺乏创新性;最后,培训方式单一,笔者通过走访贵州各大高校参训的辅导员发现,培训的方式大多数都是以讲座为主、分组讨论为主,方法陈旧、时间较短,培训效果不理想、制约了培训目标的达到。
二、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德育能力的培养途径
无论是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还是结合高校德育工作自身的需要,切实规范新媒体时代辅导员的德育能力都十分有必要,探索其培养途径,应该充分考虑形势、综合能力、政策等因素,才能到达提高德育能力的目的。
(一)辅导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新媒体时代下,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德育目标也变得更为具体和清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紧扣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主动掌握网络话语权,不能墨守成规的保持原有的工作方式,要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熟悉学生常用的网络术语,主动的与学生沟通交流,拉进距离。
(二)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网络技术素养
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理论的支撑,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的思想、心智也在不断的变化,怎样针对性的做好德育工作,单纯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很难到达教育的要求。所以,每一名高校辅导员都应该时刻掌握德育的最新动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摸索网络技术的特性,更好的指导、开展实践工作。
(三)高校改变传统观念、创新德育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的高校,更应该改变传统德育观念,给予更为宽松的德育环境开展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和规整德育实施主体辅导员的相关能力的提升,从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规范,完善相关的培养机制,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使得对辅导员的培养不在只停留在讲座和讨论,通过观摩班会、素质拓展、博文写作、谈心谈话演练等方面的培训,切实的加强辅导员德育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体系的管理和评价,增强工作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评价,形成科学、系统的模式,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工作成果突出的辅导员多加宣传、加以激励。从根本上培养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成就感,才能让辅导员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
(五)优化德育培养环境
中央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岗位津贴、住房条件、办公环境、科研或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有利于辅导员的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可见优化辅导员德育能力培养的环境是加强辅导员德育能力的重要方面。不仅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人才培养指标体系中,还要充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展环境、人际环境和正常的竞争环境,给予温暖的人文关怀,以充分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