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谢新红
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丰富的感受。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第一,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加以揣摩比较。对于文章中的词语,有的看来含义并不深奥,可是因为它用得恰当,就分外传神,通过这些词语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写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分别选用了恰当的动词。小鱼用“摇”,老黄牛用“甩”,燕子用“摆”,这些动词虽然都有“摇动”的意思,但不能调换使用。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词的妙处,细细欣赏,反复琢磨,达到“意会”,并知道怎么用词,用在什么地方最确切,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慢慢地被培养起来了。
第二,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培养语感。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特殊的作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这就需要揣摩词语,领会意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在课文中描绘的生活面,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世述和分析,而要川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来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边朗读边体会作者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章一木的深沉的爱。经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积累生活经验中培养语感。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月光曲》中的“幽静”一词,如果单单让学生从字典上查出,是“幽雅安静”的意思,这不能使学生产生语感。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就要结合间接的生活体验
(如放映幻灯片:月光下,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才能培养出儿童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心理学来说,这个论断是符合言语理解的心理过程的。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综上所述,敏锐的语感能力从小就得培养,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但每篇课文各有其特点,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时,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材施教。(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会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