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之比较*
杨永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西方社会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教育实践的先行者,其教育思想和理念亦对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盛行“论辩术”的古雅典社会,苏格拉底习惯于在在公众场合、街头巷尾就国家、社会、伦理问题与人辩论,其高超的论辩技巧尤其受到雅典青年的膜拜,他也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青年人导师。苏格拉底的“论辩术”在教导雅典青年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反复诘问,迫使受教育者明晰概念、理顺逻辑关系,独立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也被形象地比喻为“助产术”。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而成功的教育家的孔子,则在其教育教学理念中明确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当学生思考某个问题一时找不到答案或理解不十分透彻的时候只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仅靠教师的讲解是没有意义的。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教育方式上虽有差异,但他们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一、两种教学方法的相同之处
(一)二者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采用了问答法来传授知识。问答教学法是当时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与弟刊门之间互相讨论的间答情况,如“问仁”、“问礼”、“问政”等,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而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二者都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经常就一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他自己首先充当了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当学生以自己的理解问答了一个问题后,他会更深入的提出新的问题来论证学生的答案是不准确的。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强调的正是学生的自觉性,他主张学生必须要自我积极的思考,以进入一定的“状态”,进而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孔子的学生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思是孔子很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三)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都无具体的要求
在教育对象上不管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认为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无论贵贱与地位。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没有具体的要求,无论出身贫富,身份地位贵贱以至于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孔子弟子三千,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比如颜回出身劳苦大众,子贡是商人,公治长曾在监狱呆过。“孔子对弟子资格没有特殊的要求,10条干羊肉就能成为其弟子,这相对于以前的官学扩大了入学的对象。”
二、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
尽管同为启发式教学法,但因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启发式教学也有不同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