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探析
杨永涛
孙中山,伟大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曾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孙中山又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一系列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发出 “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尔” 的感叹,革命斗争屡遭失败,尤其是陈炯明背叛革命,孙中山从广东被迫退到上海,他一面继续部署讨伐叛军 陈炯明的战斗,一面深刻反省这些年为什么总是失败的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历史转折,使处于绝望状态的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积极迎着新时代,在艰难中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为追求真理进行新的探索。
一、新三民主义形成过程
孙中山是欢迎十月革命。1919年7月25日,列宁的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 “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订立的一切条约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本阶级从中国,残暴地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 ” [1]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 条约使孙中山对俄国产生了好感。为此,孙中山曾感动的说: “最近发生了一个俄国,自动的废除了中俄一切不平等条约,……不认我们做奴隶,认为我们是朋友。”[2]
此后,孙中山密切关注苏俄的国内外情况,想了很多办法想和苏俄列宁取得联系。1918 年夏季,正当世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疯狂地围攻苏俄的时候,孙中山在上海亲自通过美洲华侨向列宁和苏俄政府拍发了贺电,祝贺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苏俄工农政府的成立。电报说:“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国党团结共同斗争。”[3]这份电报,今天还保存在莫斯科的列宁博物馆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鼓舞了他。他赞扬五四爱国运动“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致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4]他从中看到人民群众的威力,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但是,如何把中国国民党改组成一个真正的革命政党,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经过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逐步认识到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他一生中最意义的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关于联俄。 1918年5月,孙中山在致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的信件中写道: “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俄国存在8个月之久,这个事实给了东方人民以希望,一个类似的新的制度一定会在东方建立起来。”在这年8月1日,列宁委托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复信孙中山,对孙中山的贺电表示感谢,并向“中国革命领袖”致敬。
关于联共。中国共产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进行了具体的帮助。共产国际和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向苦斗中的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加快了两党合作的步伐。在此以后,陈独秀、瞿秋白又参加了国民党改组计划会议,参与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以及党纲、党章等的起草工作,保证了国民党改组工作健康顺利的进行。
关于扶助农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对孙中山下决心改组国民党起了非常重要的捉进作用。在汹涌澎湃的工农运动面前,孙中山认识到“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 [5]他从过去依靠会党、新军和军阀跃进到依靠工人和农民,这是一个进步。
由于孙中山从四十年的革命实践,特别是挫折和失败中浑深休会到工农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并在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二、新三民主义内容及意义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日一一三十日,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主持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根据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使其三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实行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这充分反映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边。孙中山还在大会上强调声明:三民主义作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和三大政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也是不容改变的。
孙中山响亮地提出了“反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他还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发动广大群众,组织反帝的强大力量,才能求得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和自由。孙中山的民权主义过去主要是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为了解决“生产不足”,孙中山还提出“发达资本”的问题,即国家有计划地大规模地“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如交通事业、矿业、工业等等,搞现代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化彼族竞争之性,而达我大同之治”。但是,必须看到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仍有一些明显局限性,而且直到最后,孙中山仍无法完全克服其思想中革命与妥协的矛盾。时代的进步,革命的实践,使孙中山逐步认识到群众在革命中的巨大作用,但他的“唤起民众”、“扶助农工”的实质,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进行了国民党改组,确立新三民主义,是符合新时代历史潮流的,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孙中山的一生, 是革命的一生,是和普通的中国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为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