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张 蓉
最近几年教育界谈论的热点是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单只再学前教育这一块,专家们早就呼吁把课堂还给儿童,让儿童自己去体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思想俨然变成了学前教育的主流思想,那学前教育阶段的回归生活课程到底指什么?学者们见仁见智,较为系统的说法是所谓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渗透生活。具体到农村学前教育而言,这种生活教育又会怎么样呢?
由于农村幼儿园较为偏僻,与外界交流不畅,所以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有所缺失,而且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家长多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现象严重,祖辈对普通话又知之甚少,孩子学习语言的环境便大打折扣。而且由于村民识字水平差,使得孩子在公共场合羞于表达,性格多偏内向。总而言之,农村幼儿语言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缺失,第一,经费不足,语言教育物质保障匮乏。第二,农村幼儿师资水平薄弱,语言教学质量偏低。第三,家长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教育观念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回归生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敢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提到: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能否有一个宽松、和谐的语言氛围,家庭的因素很关键。据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家庭中,家长们在幼儿面前说话口无遮拦,大嚷大叫甚至粗话连篇,这样一方面会让孩子因为父母不当的说话方式而胆怯与家长交流,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儿童模仿能力很强,在长时间的感染下,幼儿也会染上那种粗俗的说话方式。同时虽然一些家长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但是因为自身的普通话条件有限,所以就片面的认为语言教育应该有幼儿园和老师全权负责,在平时的日常交流中很少渗透。针对以上情况,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访谈、亲子互动等活动让家长了解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时要用赞赏与鼓励的口吻,让孩子在无任何思想压力下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给孩子自由说话的机会,减少限制,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畅所欲言,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更有自信的去与他人交流。
(二)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让孩子想说
陈鹤琴教授在其所著的《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教师,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教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农村幼儿园虽然在硬件方面不可与城市幼儿园相比拟,但是农村的乡土资源却相当丰富,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宝藏,以此为出发点,将农村的乡土资源作为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活教材,激发他们想要说话的欲望,这样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农村自然资源巧运用,在描述自然中发展
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语言产生的源泉,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利用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教师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果园、农田、鱼塘等,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其说话提供大量的生活素材。幼儿通过这种与自然直接接触的活动,感受到了大自然里蕴含的神奇,表达的欲望被激发出来,说话也就多了,孩子的语言在无形中就发展起来了。例如,可以在春天的时候由老师带领着幼儿们到田野里采风,这时候孩子们眼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有的说,我看到了粉色的花,有的说我看到了绿色的草,有的说我看到天空中的云就像一只小白马等等,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拘束感消失了,说话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不少,而这种踊跃发言的说话氛围,在平时的课堂上是很少见到的。
2、农村人文景观妙利用,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作为孩子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农村幼儿的语言教学质量,教师需有效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和游戏活动,使孩子在游戏中成长。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我是小小解说员”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幼儿身边的某处景观为解说对象,幼儿可以在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资料,在游戏中,每个幼儿扮演一次解说员的角色,向别的幼儿和老师讲解自己对经景观的了解。在整个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因为通过此次游戏不仅增加了幼儿对家乡事物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在游戏中通过给他人讲解,提高了孩子的说话兴趣,促进了孩子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合绘画特点,让孩子会说
绘画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很多幼儿园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便是在绘画课上老师不允许孩子们说话,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作画的过程与口头表达是紧密联系的,这是幼儿绘画时的显著特点,也恰恰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绝佳时机。利用绘画来带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对农村幼儿园的语言教育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幼儿用粗糙的线条作出莫名其妙的图画,这样的图成人是很难看懂的:这是妈妈、这是太阳、那是飞机、那是花......通过孩子在一边的讲解,教师才恍然大悟。让孩子们自由自在的说,甚至对着画在那里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让他们用语言为自己的图画编制动听的故事,这时候孩子们俨然变成了小小演说家,为自己的创作成果而感到自豪,而老师只需要作为他的听众在旁边倾听,偶尔报以赞赏的眼光,这样孩子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绘画和语言变成了幼儿与教师、家长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最终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