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绪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刘 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对学习的智力开发、素质提高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可以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和胜利的喜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对学生的智力开发、素质提高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有积极情绪的学生兴趣高涨、精神振奋,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专心听教师讲课,且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更易接受,成绩优良;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也分散,思维不够敏捷,接受能力、反应能力都不佳,对于同一类知识的掌握,效果不好。
当然,情绪不是一个不变的定值,它的形成与外在、内在的诸多因素有关联。所以,只要我们教学方法得当,学生一定可以养成和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
一、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原动力,而兴趣又和积极的情绪相联系。有了兴趣的活动,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学生就会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对学生投入双倍的爱,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为我深知,学生所得的爱定会回报于我,他们会更喜欢我,并把对我的爱迁移到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我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引导学生鉴赏《我与地坛》,在进人新课之前,我用投影给学生出示了一张本文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生活照,然后设问:从照片上看,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凭借观察照片来推测作者的心态,学生很感兴趣,踊跃作答。有学生说,作者是乐观的,因为照片上的他在微笑;有学生认为,从作者的神情,可以看得出他对于生活中的挫折是毫不在意的;还有学生认为,从照片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坐姿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是闲适而淡定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评价,只是告诉他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学习这篇课文,他们的积极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了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努力创设和谐、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因为我深知只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我常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给学生亲切感的体态语去创设新颖、有趣的课堂环境。比如在鉴赏《故都的秋》时,我先给学生用大屏幕出示几张秋景图,同时配上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双重感受秋之美好,从而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与眷恋之情。又如与学生一起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我专门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颗新鲜荔枝,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对这种水果作介绍。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荔枝,从而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采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优化了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形成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互相竞争的民主、和谐的学风。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再也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他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课标,关注教育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把他们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因此老师应常把自己作为一员置身于学生这一群体中,和学生进行交流,成为学生愿意亲近的良师益友。课堂上,老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组织教学。常鼓励、支持学生创造性地思考、求知,绝不以教案的答案框住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能改变传统的惟师是从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老师还应该以微笑和赞誉为纽带,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三)改革学习方式,重在让学生自主参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体现一个“新”字。我将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有机结合,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建立了以学生学习为主,各种形式并存的“交往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面、训练面更广,真正地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应引导学生鉴赏《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改变了以往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法,赋予每个学生新的身份,让他们充当鼎鼎有名的侦探,并且成立专案小组,对课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死进行调查,调查涉及以下内容:死者身份、现场取证、调查证人、结案报告。要求学生在文章中采取勾画关键语句的方式得出答案。对于这个活动,学生很有兴趣,每一个专案小组都积极、认真,读文章也相当仔细。生怕漏掉任何“蛛丝马迹”。得出的结论都准确而且新颖,课堂效果很好。
(四)发挥自身的“善导”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步伐日益加快,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用超前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控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参与教学,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决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争取做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人、以高深的理论知识折服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教育人。只有这样,学生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因此我十分注重对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培养。在精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同时,更注重教学的再设计,努力使自己常教常新。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阅读心理,合理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环节,并力求在“善导”上狠下功夫,运用教学机制,有目的地导读、导学、导思、导疑、导练,让学生在正确的“导”之下“悟”中行,从而使他们养成“会读、会思、会问、会讲、会练”的好习惯,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协调发展。
三、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和胜利的喜悦
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常会有许多成功的地方,这时教师应抓住契机,采用恰当的形式及时、灵活、客观地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贻误时机,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应该做到:必须作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多赞赏,不要轻易否定,即使是学生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幼稚的看法,都要加以保护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有分寸。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以期待下一次的成功。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时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情绪饱满地投入下一步学习,更应以自身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去感染、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