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文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一直是近些年来中宣部和教育部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反复提倡的问题,也是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非常现实又绕不过的实践问题。本文重在探讨两种体系转化过程中的“接地气”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接地气”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的实施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意见》及其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也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这实际上是正式提出了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两个体系转换的“接地气”问题。我们认为,中央提出的这些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接地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理论上说,强调由专家组统编教材与统一使用教材,我们认为,这里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组织专家组统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得高、看得远,钻得深、谈得透,宏观性强、权威性高,其综合性、全面性是勿用质疑的,但是,全国一统只是侧重考虑到矛盾的一般性,难于顾及各地矛盾的特殊性,很容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给学生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远、大、空的印象,必须在理论上处理好矛盾的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是全国使用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行一刀切,便于加强管理,便于全国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掌握标准,便于减少思想上政治上口径上以及对形势判断上的偏差,但难于兼顾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本要求,要使科学的理论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须实事求是。
其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接地气”,还具有很现实的实践意义。具体来说,至少也有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目标,实践上也确实有很多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也毋庸讳言,有些学校的某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着照本宣科、不问实际、不切实际的现象,以致出现学生到课率低,课堂效果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提倡教师成长专业化、教学风格多样化,也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同一门课程,使用同一种教材,如何产生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教师,面对各地各校的不同实际,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统一教材和相同的内容,要想产生同样理想的效果,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倡导,在统一使用全国指定的统编教材过程中,各地各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探讨,加强实践研究。我们也希望在具体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都能够注重“接地气”研究。教材是死的,课堂是活的。我们在教材使用中要以书本为本,我们也要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大胆探索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以追求最佳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接地气”的预期价值
2015年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实施十周年。十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建设情况,全国高校在整体上都是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指定的统编教材,这种要求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教育部在认真抓教材建设的同时,积极征集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案,组织力量建设教学资源库,不少教师就两个体系转化问题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观点。这些都是这些年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积极成果。
但是,研究也发现,专门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接地气”的文章,目前不是很多,且它们多是从体系转化意义、方法、手段、规律等角度出发,具体到两个体系转化要关注“接地气”研究确实很少,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当前所面临的外部意识形态和国内错误思潮挑战,与我们在教学教研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相比较,确实有较大的差距。抽样调查也发现,部分省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接地气”实际状况差不多可谓是喜忧参半。有的是意识到并努力去偿试“接地气”(如:因学生到课率低,逼得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副教授李帆发明了说唱授课法);有的是知道“接地气”但不得法,勿庸忌言,某些老师在实践中不仅没有把课讲活,反而是五花八门、乱象环生(如:因为取悦学生,断章取义,把完整理论搞得支离破碎)。因此,要真正引起人们重视并正确引导他们对两个体系转化过程中“接地气”研究,我们必须能够对这种研究活动进行良好的预期价值评估。
首先,“接地气”在理论上凸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重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规定,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要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宣部教育部负责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教材编写人员组成编写队伍,统编的教材具有科学性、宏观性和权威性,但难免有难于顾及各个地区的特点,所以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态度上,要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发挥授课的主动权;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在教学中能够把较多的地方因素溶入其中。以湖北为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能够对“中部崛起”、“两型社会”、“一圈两带”、“武汉城市圈”、“一个省域中心,两个副省域副中心”、“五个湖北”、“战略支点”、“长江流域中心城市”、“中三角”等概念有一个基本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解释清楚,才能使在鄂读书的大学生更加了解湖北、认识湖北,为他们毕业后留在湖北、建设湖北,走出去宣传湖北、弘扬湖北精神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其次,“接地气”在实践上既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接地气”,可以获得更多大学生的认同、理解、支持和参与,可以更有效地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省情校情传递给大学生。它的应用价值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接地气”的研究,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接地气”的要求,从内容上说,就是强调教师眼睛要多向下,主动与所在省市地、所在校院系、所教对象特点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多接触;从对象上来说,就是要走进学生,关注当代大学生情感体验、心理特征和知识需求,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大学生的真正支持和衷心拥护。二是通过“接地气”的研究,必将极大地引起教师的思维视角和教学态度的转变。因为“接地气”的要求就是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眼睛能够多向下,教师过去根据统编教材施教,过多的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重视的是宏观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可能就是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接地气”却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宏观问题,也要关注中观和微观问题,特别是所在省、所在地区、所在学校的事情,这对教师获取信息的质与量来说就提出了新要求。此举必将会改变过去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靠读书而知党情、世情、国情,而不知省情、地情、校情的状况,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实践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意识,提高他们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接地气”的研究,必将极大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或改变。“接地气”看似对两个体系转化的要求,实则它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列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改变。没有这些改变何以接地气呢?可以预期的是,这些方法可能会涉及“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单一式”向“多样式”转变,“传统板书式”向“多媒体教学”转变,“静态考核式”向“动态考核式”转变;在具体方法上,可能会涉及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分层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一定会改变过去部分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少数师生主体功能缺失的现象,极大地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促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增加考评体系的科学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如何“接地气”理性思考
“接地气”的本意是指大地的气息、力量,喻意顺乎人理,接其自然。我们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接地气”,是指教师施教过程中既能宏观统领统编教材体系中的内容,又能微观充实和联结地方省情市情校情学情,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佳教学效果。我们强调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的“接地气”,就是要把教材所承担的任务能够准确地生动地转达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易于接受和融会贯通。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加强理性思考,我们强调要重点把握好以下诸原则。
(一)因势而宜。统编教材讲世情、讲国情、讲党情,站得高、看得远,充分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大道理,每年由中央统一组织专家编写、审定,从而推出一整套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师施教的必然依托,也是教师观点的标准尺码,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重大问题定性、重大政策走向等重大问题,有利于广大教师与中央保持统一步调、统一口径,否则,教材编写发行过滥,容易造成观点各异、格调不高,甚至是片面或者曲解。因而,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思政课程,其学科性质要求教材编写,既要体现理论的科学性,又要体现理论的意识形态性,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阶级性。对此,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毫无疑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更应因势制宜。
(二)因地而宜。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民族风情、语言特征均有很大差别。一句话,中国太大了!中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历史与现实、文化风俗等,特别是多年来由于历史形成的差异,近年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各地干部群众谋求发展的科学规划都不相同。地处不同区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所在地的省情、市情和地情,才能使思政课内容在体系转化中更能接近学生,接近实际,增进学生理解,增强课堂效果。地处不同区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必须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民族风情、语言特征的不同特点,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在体系转化中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套近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加有效地把课讲好讲活,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因校而宜。中国高校林立,2500多所高校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区域,高校内部院系建设彼此间差别大,师资力量结构不均衡,高校与高校之间、系院与系院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许多方面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如果仅根据本科院校开设“4+1”、专科院校开设“2+1”的统编教材内容规定,很难兼顾各地各校各院各系的实际,此犹如原来的高考,全国上下“一把尺子”、“一刀切”,很不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我们提倡,使用统编教材勿庸质疑,但是,教师在备课上课处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所在高校的校情、院情和系情。
(四)因人而宜。中国东西差别大,南北战线长,且中国高校性质复杂、层次多,各地生源情况复杂,使用统编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统一标准,但在具体施教时必须考虑实情,尤其是在施教时要考虑到本科之中一本、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应该有区别,专科的不同层次也要有区别。例如:按照要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全国所有大学都要统一开设、使用统一教材,但是,本科与专科学生基础相关甚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要考虑到差别。我们不能因为北大清华学生和某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使用的是同一本书,而实施同一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吧?一句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由两个体系转化时必须充分考虑所在高校的学情和教情的特殊性。
(五)因事而宜。实践是不断推进的,社会生活是生动活泼的,教材编写永远落后于实际发展状况。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与其它学科相对,尤其强调时效性,必须关注形势不断变化的实际,用最新鲜的事例、最新提出的理论观点来不断充实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生命力。某一观点在编写教材是明确的,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可能又有了新的提法,特别是现有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了重大修正或发展;还有,教材案例在编写时是一种状态,而在教学实施时本案例又有了明显新进展,特别是教材所列举事例就是高校所在区域内的人人皆知的事实。这时候,如果我们还是生搬硬套,不考虑最新实际,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把课讲得更加准确、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应该认真考虑和区别对待的。
总之,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要“接地气”研究,是具有很强中国特色和很浓思想政治教育色彩的课题。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达党情、世情、国情的时候,必须注重两个体系转化过程中的“接地气”问题,要充分兼顾各地所在高校的省情、市情和地情,要充分兼顾各地高校的校情、院情和系情,要充分兼顾各高校的教情、学情和生情的特殊性。(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
山海经教育论丛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
《山海经-教育论丛》杂志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现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曾创下发行170万份的辉煌业绩。2009年,《山海经》杂志全新改版,在原有的纯文学性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理念等方面,并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编辑理念切入社会深层,引导新一代更好地成长。
【主要范围】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教育论丛、 文史在线、 艺术研究 经济与法
语言研究、 德育研究、 影视文学、 文化论坛、 社科视点 医药前沿
【投稿须知】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 文章以2200字符为一个版面,每篇5000字符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3字以内;
3.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4.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5. 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 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投稿邮箱:shjzzs@qq.com QQ:779624634 280747782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网站:www.shjbj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