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都对儿童分类能力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培养儿童分类能力的有效策略,这些大多集中于分类能力发展、分类能力教育实践及不同儿童群体间分类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三大方面。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和有益经验进行梳理,以期能拓宽我国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研究方向,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分类认知发展。
一、关于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研究
一是研究儿童对类包含关系(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水平。国外最早且最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他采用“花多还是红花多”的实验,发现年幼儿童还不能依照部分属于整体的关系完成相关类包含任务。国内的研究大多参考了皮亚杰的研究范式,张梅玲(1980)进一步证明了儿童掌对类包含关系的理解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方富熹、方格(1986)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经典实验,发现若主试在指导语上对总类进行强调或让儿童进行计数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解决类包含的相关问题。
二是研究儿童进行分类活动时能否依照同一标进行。国外学者多倾向于研究幼儿从无稳定分类标准到有同一稳定分类标准所经历的具体发展阶段,例如苏联的维果斯基根据“分积木”的实验结果,将儿童分类标准稳定度分为主观印象、临时规则和确定规则三个阶段;英海尔德和皮亚杰通的研究则将其分为:受物体摆方位影响的无固定标准阶段、初步具有某个固定标准阶段、具有固定标准阶段。国内研究者主要探寻了儿童何时能按固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陈立、汪安圣(1965)儿童依照形状、颜色标准分类的发展趋势和年龄特征;杨综义、刘中华、黄希庭(1983)研究了儿童是否能在一次分类任务中坚持使用一个固定标准。
三是研究儿童分类标准的性质与特征。国外研究主要考察了给定物体间的功能关系和概念关系对分类标准性质的影响,例如Smiley等人实验发现若给定的分类物体之间同时存在功能关系和概念关系时,幼儿更多利用功能关系进行分类;Carey的研究证明了儿童不会仅仅只依据物体外形的相似性将物体归为同一类,在“玩具猴”的实验中,当问到玩具猴能否像真猴子一样呼吸和吃饭时,几乎所有儿童的回答都是“不能”。国内研究相对国外研究更加具体和丰富,除了考察功能关系和概念关系的影响外,还探寻了幼儿感知对分类标准性质的影响。
二、关于儿童分类教育实践与探索
国外的儿童分类教育大多内隐于各类课程方案的设计中,虽然各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有差异,但他们都非常注重对分类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科学课程方案(SAPA)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十分注重按照利于形成儿童理性框架的关键概念来进行,并且在教学时特别强调从基本概念水平出发(例如树),逐渐融入上位概念(例如植物);拉瓦特里早期儿童方案(ECC)也很注重促进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其与分类能力有关的课程内容包括对应、类的交叉、类的互补等。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则稍显薄弱,经验之谈较多,而少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提炼并形成成熟且普适性的课程方案。相对深入的有刘果元(2001)进行的3~4岁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研究实践,发现通过对感知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直接促进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并且这种训练对提高低智商儿童分类水平更加有效。另外,刘海珠(2006)在4~5岁儿童分类教育研究中,较为深入地剖析了我国儿童分类教育发展状况,并通过实践探索与验证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育实践策略。
三、关于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对比研究
国外在进行儿童分类能力的相关对比研究时,多将注意力集中于低收入及少数民族家庭,主要目的是帮助政府了解贫困儿童群体的发展情况,以便制定各国符合民意与国情的教育政策,使更多的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此来促进教育公平。
国内,目前关于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的对比性研究与探索总体上还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学习障碍儿童(或残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对比,例如王娟(2012)智力落后儿童在概念联系类型上分类能力的研究、陈乐乐(2012)5-6岁聋童与正常儿童分类能力比较研究等。对于城乡之间、不同民族地区间儿童分类能力的对比关注不多。文献分析仅发现高荣生、付佑全(学前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中涉及了城乡儿童的对比,发现城市儿童的分类能力较农村儿童高。
综上所述,分类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已有的研究主要对儿童理解类包含关系的水平、分类标准的稳定性以及分类标准的性质与特征等做了详细阐释,然而由于研究方法、被试选取以及国情差别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特别在分类标准稳定性上争议颇多。另外差异较大的在儿童分类教育实践研究方面,国外该方向的研究十分丰富,应用率高,形成了系统且普适性的课程方案;而国内相关的教育实践较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更少,应用率有待提高。而与前两个方面相比,国内的对比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城乡之间、不同民族地区间儿童的相关对比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积累实证资料,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促进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科研处。课题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城乡对比视角的儿童分类能力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5QJC001))
山海经教育论丛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
《山海经-教育论丛》杂志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现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曾创下发行170万份的辉煌业绩。2009年,《山海经》杂志全新改版,在原有的纯文学性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理念等方面,并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编辑理念切入社会深层,引导新一代更好地成长。
【主要范围】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教育论丛、 文史在线、 艺术研究 经济与法
语言研究、 德育研究、 影视文学、 文化论坛、 社科视点 医药前沿
【投稿须知】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 文章以2200字符为一个版面,每篇5000字符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3字以内;
3.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4.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5. 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 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投稿邮箱:shjzzs@qq.com QQ:779624634 280747782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网站:www.shjbj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