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译者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对翻译的研究,避不开对翻译主体——译者的研究。从事翻译的工作者,是永恒的学习者,翻译工作本身要求译者具备高超的素质。本文作者通过参加“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对译者的素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本文以“‘韩素音’翻译”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两个本文翻译为基础,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并提出如何培养和提高译者的翻译基本功。
关键词:“‘韩素音’翻译”;译者素质;翻译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翻译完“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两篇文章,又批改了十篇本科三年级的译文后,我切实的体会就是翻译难,在“翻译”这个词背后,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和需要准备的工作,无限大,无穷多。
翻译虽难,但终究是可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这是古今中外译界行内人士经过多次大讨论后给出的结论。所以在接手英汉、汉英翻译任务时,我们首先要告诉自己,无论它有多难,只要自己尽心尽力,都是可以译出的。
下面就译者的素质浅论我在完成此次翻译后的感想。
二.译者素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素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工作态度、汉语知识、英语知识、知识面和翻译理论与技巧。
(一)译者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
当接手翻译工作时,合格的译者首先在态度上要做到对待翻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工作中。像竞赛中的这两篇文章,英语文章的字数不到两千,汉语文章的字数不到一千,所以,这样的篇幅,译者在着手翻译前,读上十遍、二十遍是可能的。这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译者都会发现新的信息。这两篇文章都属于散文,只有熟读后,我们才能领会到文章字里行间的意美。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细化文章——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词。要分析每一个词,遇到晦涩难懂的词,译者就要去求助字典;涉及到文化背景的词,译者更要查阅相关资料。之后便是一个反过程——由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形成前后统一、逻辑缜密翻译思维,译者最终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磨刀不误砍柴工,译者将时间花在准备工作上是很有必要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态度直接决定译文的质量,要产出好的译文,我们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投机取巧、不懂装懂在翻译工作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二)译者应不断提高汉语水平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汉语知识很不够用,主要表现在我遣词组句的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修辞知识。虽然在理解汉语原文时不成问题,可在做英译汉时,我的译文就略显苍白。例如,原文的第一句是“When I was a boy ‘discovering literature’,…”,我仔细斟酌、反复思量后,给出“孩提时代,我接触文学起……”这样苍白无力的文字。原文的题目是“Hidden Within Technology’s Empire, a Republic of Letters”,我很理解作者想用“empire”和“republic”表达什么,可我就是表达不好,在高师的提示下,我最终译成“文学的民主——蛰伏在科技的专制中”,不知道这样的表达能不能通,能不能扣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我期待更好的译文。因此,我的感受是学了十几年的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形成了定式,再想提高就比较难了。这主要是因为译者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母语上,可要从事翻译,“汉语功底”就必须得强。所以译者要从点滴做起,平时注意多读——读各类书籍,增加词汇量,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多记——将自己认为好的表达、描写等记录下来,既帮助记忆,加深印象,又可日后温习和参考;多写——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检验自己的汉语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多学——多学古汉语,培养自己简洁、明确的表达能力;多查——多查汉语词典,勤向这个权威的“老师”学习。
(三)译者需很抓英语基本功
英语的基本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足够的词汇量、相当的语法知识、遣词组句能力、一定的修辞能力、较好的理解能力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做英译汉时,首先要理解原文,这就要求译者的英语水平在词汇量、语法知识和理解力上必须过关;做汉译英时,在理解母语上不成问题,可在译语的表达上,就要求译者要有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和修辞能力。其中的理解力是指分析解剖、综合领会原文句子及表达的内容、含义的能力,是一般译者提高“英语基本功”的重点所在,因为词汇量的不足和语法、修辞知识的欠缺,往往还能通过查阅有关词典进行快速弥补,而理解问题则是任何工具书都无法帮助解决的。例如,英译汉中的“…,I used to think how wonderful it would be if every other person on the street were familiar with Proust and Joyce or…”,我批改的所有译文都将“every other person on the street”译为“大街上的人”或“路上的行人”,译者只理解和翻译了原文的字面意思,没有完全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整体意义和深层含义。把原文的字面意思放到原文及译文的上下文语言环境中进行“对照”、“比配”,然后“引申”出适合译文语言环境的译文来。该句最好译为“……,我就常想如果普通读者都熟知普鲁斯特、乔伊斯……,那该有多奇妙啊!”所以,理解力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关键,必须狠抓“英语基本功”,平时译者可以通过多阅读难道适中、自己感兴趣的原文,多对照阅读译作,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当然,词汇量、语法知识、修辞能力诸方面也会成为多阅读的“副产品”得到丰富和提升的。
(四)译者的知识面要广
一个真正的、称职的译者必须是个“杂家”(桂乾元,2004)。就是说,译者要有足够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了解中西文化,再者就是与时俱进。进行此次翻译,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做文学翻译要清楚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背景中体现的文化。在汉语原文中,出现了“陆家嘴”、“万航渡路”、“吴侬软语”、“小弄堂”,这些表达都属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英语里找不到对等词,如果我们本身不了解这些文化,就译不出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对于英语原文中的“Lincoln as a young frontiersman read Plutarch, Shakespeare and the Bible.”,译者如果不了解林肯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或美国的地理历史文化,会将其译成“林肯还是年轻的拓荒者时,读过普鲁塔克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读了《圣经》。”林肯出身贫寒,在18岁前多次搬迁,青年时代是在中部伊利诺斯州的柯尔斯县度过的,他没有去西部拓荒,所以不能译成“拓荒者”,根据他的生长阅历,再结合上下文,应译为“林肯还是个孤陋寡闻、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人时,读过普鲁塔克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读了《圣经》。”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一定要查阅资料,仔细考证。总之,译者要注意积累各领域的知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目前世界文学界流行的文学作品既富生活情趣,又有人生感情,更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译者不“杂”肯定不行,是要“落伍”的。
(五)译者要有理论作指导,善用翻译技巧
在当今译界中,无理寸步难行,有理也未必能走遍天下。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和翻译理论家,多到数不胜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体裁,提出不同的翻译理论。就文学翻译,严复在译《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赵桂华;2003)。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译协副会长的刘重德把泰特勒的三原则(翻译应该是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的再现;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著属于同一性质;翻译应该具备原著所有的通顺。)与严复的“信、达、雅”综合起来,并根据他个人的翻译体会,提出了“信、达、切”三字翻译标准。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中又将文学翻译的标准概况为“信、达、优”,他认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可以当作除诗歌之外的文学翻译标准。”(许渊冲;2006)他还提出文学翻译之道:得意忘形,求同存异。所以,在动笔翻译时,我们是需要借鉴这些翻译理论的。我在翻译这两篇文章时,遵循的就是“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这一原则,没有单纯的直译或意译,而是将两者统一起来。生物界可以通过杂交改良品种,翻译界的杂交(直译+意译)也可以产生上佳的译文。再谈翻译技巧,翻译技巧是翻译之法,尤其是翻译处理译难之法,那它必然是没有定数,没有止境的(桂乾元,2004)。桂乾元根据自己翻译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和对国内外有关翻译技巧论著的研究体会,将翻译技巧大致归纳为“五法十巧”。“翻译五法”:理解法、译意法、组句法、润饰法和校阅法;“翻译十巧”:意译、引申、分层、连贯、曾词、减词、转换、分句、合句和传神。这些技巧我就不再一一展开,但是一篇好的译文,拿出任何一句都会体现出翻译技巧的。
三.结语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教授将翻译活动比作冰山,译文是写在纸上可被看到的,就是冰山的峰顶;而你所做的全部工作要比你写在纸上的多十倍,可是那些准备工作就是水面下的冰山的主体,是不会被看到的。译者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困苦、勤奋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的译者,才能称得上一名优秀的译者,在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刻苦奋斗、积极进取,最后才能称得上一名出类拔萃的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