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预设,首先界定语义预设的定义,类型,然后分析语义预设与语义蕴涵的关系。
关键字:语义预设,类型,语义蕴涵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分析和描写命题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是任何一种语义理论都极为重视的问题,预设便是这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即预设意义(presupposed meaning)。法国语言学家基南(Keenan)把预设分为两类: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前者着眼于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真值条件的照应关系,是语言内部语义关系的一种本质属性。因此语义预设固定不变,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后者是能使言语行为成立或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在言语交际活动因素的干预下产生的预设。它关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以及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用预设往往受到语境以及认知经验的制约,往往与发话人、交际双方以及语言之外的因素有密切联系。本文主要从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预设,即语义预设。
2、语义预设的定义
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语义预设”定义为:“预设是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能够必然推出的共同命题。”
可以表述为:如果从命题P和命题“非P”都可以推导出Q,那么Q就是P的预设。
例如:
①a.他后悔没去上课。(P)
推导出:
b.他没去上课。(Q)
如果命题“非P”:
②a.他不后悔没去上课。(非P)
推导出:
b.他没去上课。(Q)
显然,从P和“非P”都可以推导出同一命题Q, 因此Q就是P的预设。P和Q的关系可用符号表示为: P>>Q。
除陈述句外,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有预设。比如问句:“你还在学校工作吗?”就预设了对方曾经在学校工作,如果对方没在学校工作过,那么它的回答“还在”或“不在了”都不真也不假,而是无意义,说明问句达不到交际目的。祈使句“把门打开”预设门是关着的,如果门是开着的,那么命令无法实现,从而该祈使句就无意义。感叹句“这花好漂亮呀!”预设了花的存在,如果根本就没有花,这话就不可能引起同感而无意义
3、语义预设的类型
根据预设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预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存在性预设
语言中的表示有指对象的名词性成分,由于总是与客观世界当中的某个实际存在的对象相对应,因此往往能够激活存在性预设。如:
(1)车牌号为“川F 85128”的汽车在汶川地震时被砸坏了。 >> 存在车牌号为“川F 85128”这样一辆汽车。>> 汶川发生过地震。
(2)广西师范大学2009级外语硕士研究生共130人。 >> 有个叫广西师范大学的学校。>> 广西师范大学有2009级外语硕士研究生。
3.2 事实性预设
句子当中的某些成分表达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从逻辑上讲,语言陈述的事实,必定发生在该语句说出之前,即事实发生在先,陈述在后。事实性预设往往由某些动词性词语、表时间、原因的状语等引发激活。如:
(1)他后悔没有去看足球比赛。>> 他没有去看足球比赛。
(2)我对自己写的那篇语义学论文不太满意。>> 我写了一篇语义学论文。
上面句子的事实性预设由动词性词语“后悔、满意”引发激活。时间、原因等状语表示事实性预设的实例,如:
(3)由于学习刻苦认真,他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他学习刻苦认真。
(4)自从来到桂林以后,她的性格有了很大变化。>> 她已经来到桂林。
3.3 对立变化性预设
事件、状态在时间上总是存在即刻与已然、前瞻与后顾之间的依存与对立。言及某种状态,也就引发、激活了与之依存、关联或对立的另一面。某些动词性词语表示不同状态的变化。变化之前的状态就是预设。如:
(1)电脑修好了。 >> 电脑曾经坏过。
(2)麻烦您把门关上。 >> 门开着。
3.4重复性预设
某些词语表示重复性动作或连续性系列事件。因此,提到某个事件,也就必然涉及到某个时间之前的另一个或几个事件。如:
(1)别再下雨了,烦死了。 >> 已经下过雨。
(2)导师又要去北京了。 >> 导师曾去过北京。
4、语义预设与语义蕴涵
与语义预设相对应的一个语义关系是语义蕴涵,语义蕴涵是句子命题之间的关系。它们是语句意思结构体中两类性质不同的成素,也是其不同层次的内容,这两种语义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4.1共性
它们都是在没有话语之外的知识参与的情况下,从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另外的意义或另外的一些信息。例:
(1)我在大学书店买了一本语义学参考书。
上例预设:
(2)存在一个叫“大学书店”的书店。
(3)大学书店有语义学参考书。
上例蕴涵:
(4)我在某书店买了一本语义学参考书。
(5)我在大学书店买了某本书。
上面(2)(3)与(4)(5)都是从(1)推导出来的。但是(1)与(2)(3)、(4)(5)分别构成不同的语义关系:(1)真,(2)(3)也真,(1)假,(2)(3)仍真,因此,(1)与(2)(3)构成预设关系。但是,(1)真,(4)(5)也真,(1)假,(4)(5)可能真也可能假,因此两者构成蕴涵关系。
4.2个性
蕴涵不同于预设,预设是一命题及其否定命题共有的蕴涵。两者的典型差异在于预设在否定条件下仍具有恒定性。通过上述比较显示,在否定命题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命题有的有变化,有的没有变化。这种差别,就是用来区别预设和蕴涵的所谓“否定测试法”(negation test)。具体地说,否定了一个句子,如果推导出来的命题仍真实,这个推导命题就是该句子的预设;否定后未必真实的推导命题就是其蕴涵。
例如“我在大学书店买了一本语义学参考书”,否定命题为(6)“我在大学书店没买一本语义学参考书”。从否定命题可以推导出“存在一个叫‘大学书店’的书店”和“大学书店有语义学参考书”。这两个命题仍为真,且这两个命题与未被否定情况下的推导命题(2)和(3)完全相同,否定前的预设仍然保留了下来。但从(6)不能推导出“我在某书店买了一本语义学参考书”,这个推导命题未必真实,因此是其蕴涵。可见,否定了一个句子,并不能同时否定其预设,预设仍然保持不变。
语句传递的信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信息,是语句整体表达的意义;一个是附带信息,语句中的某个部分表达的意义。例如:
(1)小王的哥哥结婚了。
(1)的基本信息是“某人的哥哥发生了某种情况”,包括“某人的哥哥结婚了”、“小王的哥哥发生了某种情况”等等。蕴涵都是语句的基本信息。(1)除了传递基本信息外,还传递附带信息:
(2)小王有哥哥。
这种附带信息就是预设。这种附带信息是语句在传递基本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副信息,是引导前景信息的背景信息。
预设是向过去看,以确定生存语句之前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但蕴涵是向前看,分析语句进入交际后可能产生或衍推的新意思。
4.3联系
语义预设是语句中根据语义分析所确定的一种已然的承诺或在先的设定,它是句义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而语义蕴涵是根据语义知识和逻辑意义从语句本身必然得到的,语句存在,其语义蕴涵必然存在。由此可见,语义预设与语义蕴涵是一种被包含的关系。
5、结语
从语义上看,当命题Q为真、为假时,命题P均为真。即真命题Q和假命题非Q都不会影响命题P的真值意义,命题P就是Q的语义预设。除陈述句外,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有预设。根据与现实世界联系语义预设可分为存在性预设、事实性预设、对立变化性预设和重复性预设。语义预设和语义蕴涵都是在没有话语之外的知识参与的情况下,从句子自身的整体意义推导出来的意义或信息。语义预设又不同于语义蕴涵,语义预设是一命题及其否定命题共有的蕴涵,两者的典型差异在于语义预设在否定条件下仍具有恒定性。语义预设与语义蕴涵还是一种被包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