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这个词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指人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成熟的变化过程,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不可错过的历练;该含义在文学作品的体现下产生了成长小说。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干预下的“十七年”时期的“成长小说”基本上是在“成长”的表象下诉说着当时国家命运的种种选择。“成长”更多时候成为一种政治话语,成为历史背景在人物身上的暗示。而这个时期中成长性小说的重要体现,当以《青春之歌》为代表予以说明;该作品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与现实恶劣境遇斗争,走向自身地位与精神升华道路的一部成功作品。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从而反映了在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成长之路。该作品将“成长”的主题深入到了作品的人物塑造,其方式脱离了单线条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将人物形象充实得更为完整与丰富。也正是通过这种视野,为读者呈现出了“爱情”与“政治”相互体现与推动的动态场面,从而将单一的故事叙述转向了宏大的时代场景。依据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基于其他学者的的研究成果,本文试从《青春之歌》这对关系的相互作用来阐述主人公的“成长”。
一、爱情与政治的相互说明
(一) 余永泽——骑士英雄的爱
余永泽是“五四”知识分子的代表,卢嘉川和江华则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林在与余永泽的相知过程中,起初被余的浪漫的骑士兼诗人风度所感染成为了一个人道主义追求者;但随着时间的磨合,日常生活的琐碎显然不能满足她了,对家庭生活的厌倦让林期待与追求着更新的成长。林与余的爱情经历了甜蜜相恋到爱情之花枯萎的过程,也许这个阶段是每对恋人时常不能避免的故事,但从主人公心理动态来讲,不难发现其中的成长意味。与余的相识相爱是林成长的第一阶段。“在余的身上,除了罗曼蒂克的热情,还有自我实现、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写照,而这些都是“五四时代”启蒙主义文化的体现”。而正是林接受与依恋余的行动唤醒了林的成长意识,面对女友的怀疑与规劝,这个女孩子表现出了“五四”青年的色彩。她勇敢地反抗旧式家庭,自主地做出了恋爱自由的抉择,对余式爱情的接受是她迈出成长步伐的第一步。
(二) 卢嘉川——精神意识的唤醒者
经历了家庭琐碎的折磨,新的成长希望召唤着林与眼前生活的再次抗争。显然余的家庭关怀与纠缠已经不能给予林这份渴求改变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新引领者共产党人卢嘉川选择的方向给了她一个全新信念的展开,这一切都使其有了成长的进一步需求。认识了卢嘉川后,林自愧不如地反省着自己与他的差距,这种政治上的无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催促着她朝着新方向的转变。因此,在全新的世界面前,林更深层次地分析了个人主义余永泽的面目,并最终选择了离开。卢的理论与活动对林的鼓舞使其再次找到了新的成长方向。她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向往,这一系列新的接触都引领着林对新的成长的步伐。
(三) 江华——成长的最终引领
江华是主人公最终接受的对象。这不仅仅是由于双方在爱情上对于彼此的认可,同时也是因为江华的思想绝大程度上敲定了林道静的成长追随。江华其实是卢嘉川的一种升华,他兼具男性的优秀特质与热烈的革命激情。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林道静的身上体现就是最终选择了与江华在一起。江华在精神层面使得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得到了较之以往最大程度的成长。他引导林将理论联系于实践,走向生活的体验,迈入工农联合的道路。最终,她经历的农村生活和入党仪式标志着成长的完结体现。最后一章中,林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共产党人,她负责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并且成为了群众游行队伍的领袖。很显然,林道静的英雄式完结成长是由江华引导完成的。
就小说的主题与寓意而言,简单来讲不过是对中国社会状态的主流描绘,然而究其出新所在,是将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寓于言情故事中。由以上概述可以了解,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经历的三段情感带给她的不同体验正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方向。而身处中心地位的她又多次踌躇于爱情的选择,在这里爱情已被定位了政治的归属内涵。三段情感的分立对峙同时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冲突,而林道静的最终抉择昭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义归宿。林道静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所代表的爱情选择来建构和阐释的。作品有力地将个人代表群体和主人公选择的二重性进行了处理,既是爱情的选择又是政治归宿的选择,故事中林受到了引导与教育,并代表了整个群体的走向。碰壁、苦恼与欣喜等情感特色都被林对爱人的选择过程完美演绎;主人公的爱情生活情节交相在整个历史场景中,他们相互说明又融合,相辅相成地体现着彼此。
二、 结语
“十七年时期”文学作品中,政治色彩的小说无疑有着非常广阔的舞台,但并非所有政治小说都能够像《青春之歌》一样获得大众的欢迎。《青春之歌》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政治寓言中崭露头角,受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经验。作品的塑造方式脱离了单一的限制,以动态的色彩将人物形象充实得更为完整与丰富。通过这种视野可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场面,其中“爱情”与“政治”二者的相互体现与推动,将单一的故事叙述转向了时代的宏大场景。一方面,它出新地体现于在同一部小说中同时讲述了政治与言情两个故事。另一方面,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也是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政治道路抉择。此时,“成长”克服了 “爱情”与“政治”的分离局限,呈现出了该组合关系的共融状态,从而不仅成就了一个新形象,同时还通过人物个体的建构表征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山海经教育论丛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
《山海经-教育论丛》杂志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现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曾创下发行170万份的辉煌业绩。2009年,《山海经》杂志全新改版,在原有的纯文学性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理念等方面,并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编辑理念切入社会深层,引导新一代更好地成长。
【主要范围】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教育论丛、 文史在线、 艺术研究 经济与法
语言研究、 德育研究、 影视文学、 文化论坛、 社科视点 医药前沿
【投稿须知】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 文章以2200字符为一个版面,每篇5000字符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3字以内;
3.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4.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5. 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 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投稿邮箱:shjzzs@qq.com QQ:779624634 280747782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网站:www.shjbj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