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人评价问卷》为测试工具,抽取400名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发现除了寻求赞成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除了寻求赞成仅仅与同人们交谈具有显著负相关,而与自我评价的其他维度和总分相关不显著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自我评价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羞怯;社会支持;自我评价
中国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心理学界,羞怯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使用较多的是Henderson的观点,认为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着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
关于羞怯与社会支持的研究,国外研究发现,羞怯个体不会觉察到特定人际情境中行为的适当性,并且较少表现出社会化行为(Gretchen,1989);也有学者发现,可以通过对拒绝的期待和人际交往能力来预测羞怯(Todd et al,1997);有研究者对255名美国大学生施测羞怯、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及社会支持问卷,路径分析表明,高水平羞怯与孤独相关,而这会导致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不足,社会支持的下降。还有研究发现,儿童羞怯与内化的消极情绪、不做任何行动应对以及父母的逃避性应对存在正相关,与积极情绪、工具性应对及向老师寻求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我国研究也发现,高羞怯与人际情境觉察能力不足有关,而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不足又预示着社会支持的降低(王倩倩,2007)。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羞怯产生的场合多为除个体之外还存在他人的情况,而社会支持的含义是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如果个体觉察不到,或因羞怯而存在社交障碍,就会很难取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有学者认为,羞怯与非羞怯者人格的最大差异在于自我评价的不同(Zimbardo,Pilkonis & Norwood,1979),即羞怯者会倾向于低自我评价。国内外已有研究一致发现,羞怯会影响个体对自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阻碍正常的人际适应。Henderson在其社会适应模型中认为,羞怯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会反转自我强化斜线:他们将某些社交情境的失败归因于他们自身,并且将社交情境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情境限制的、暂时的或是不可控的因素,这样就容易形成自我评价方面的偏差。Burch(1989)研究发现,羞怯个体与非羞怯个体相比,对消极想法给出更高的评定,对积极想法给出更低的评定。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或中学生阶段,且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的研究成果,能否很好地用来理解我国大学生,还需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2 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在校大学生共400人进行测验,剔除无效数据后剩余被试379人。其中一年级学生233人,二年级学生146人;男生142人,女生237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301人;城镇学生78人,农村学生301人;文科126人,理科253人;平均年龄19.69岁。
2.2测量工具
2.2.1大学生羞怯量表
使用王倩倩(2007)修订的Henderson(2001)《大学生羞怯量表》,共17个题目,分为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3-0.77。
2.2.2社会支持量表
由肖水源(1986)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个题目,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三个维度,以4级评分。对该问卷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为0.92,各条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2.2.3自我评价量表
个人评价问卷是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共54个题目,分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6个分量表。量表以4级评分。该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9。
3 结果分析
3.1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的相关分析
3.1.1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表1 羞怯各维度与支持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 寻求赞成
1
2 自 责
0.35**
1
3 拒绝恐惧
0.22**
0.59**
1
4 自我限制
0.21**
0.62**
0.56**
1
5 羞怯总分
0.54**
0.88**
0.81**
0.78**
1
6 主观支持
-0.03
-0.18**
-0.24**
-0.26**
-0.24**
1
7 客观支持
-0.06
-0.17**
-0.25**
-0.25**
-0.24**
0.96**
1
8 支持利用
-0.03
-0.23**
-0.26**
-0.29**
-0.27**
0.31**
0.27**
1
9 支持总分
-0.01
-0.22**
-0.22**
-0.28**
-0.25**
0.81**
0.72**
0.53**
1
从表1可以看到,羞怯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s<0.01),其中最大的相关系数是0.88,最小的是0.21;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s<0.01),最大的相关系数达到0.96,最小的是0.27。在羞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上,除了寻求赞成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外,自责、拒绝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s<0.01),这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羞怯程度会越低,而社会支持越少,其羞怯程度越高。
3.1.2大学生羞怯与自我评价的相关分析
表2 羞怯各维度与自我评价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
2
0.35**
1
3
0.22**
0.59**
1
4
0.21**
0.62**
0.56**
1
5
0.54**
0.88**
0.81**
0.78**
1
6
0.26
-0.30**
-0.29**
-0.24**
-0.29**
1
7
-0.06
-0.17**
-0.26**
-0.20**
-0.23**
0.27**
1
8
-0.07
-0.28**
-0.25**
-0.18**
-0.28**
0.42**
0.24**
1
9
-0.04
-0.34**
-0.38**
-0.32**
-0.37**
0.42**
0.24**
0.43**
1
10
-0.08
-0.42**
-0.55**
-0.38**
-0.50**
0.48**
0.36**
0.39**
0.56**
1
11
-0.12*
-0.38**
-0.40**
-0.34**
-0.43**
0.44**
0.27**
0.38**
0.46**
0.68**
1
12
-0.08
-0.45**
-0.51**
-0.39**
-0.43**
0.70**
0.56**
0.68**
0.74**
0.82**
0.76**
1
(表中,1到12分别代表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羞怯总分、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和自我评价总分)
从表2可以看到,自我评价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s<0.01),最大的相关系数为0.82,最小的是0.27。在羞怯与自我评价的相关上,寻求赞成维度仅仅与同人们交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s<0.05),而与自我评价的其他维度和总分的相关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自责、被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自我评价总分及各维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s<0.01),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感越高,其羞怯程度越低,而自我评价越低,其羞怯程度越高。
3.2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理论上,中介变量是指能够传递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变量,而且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必须两两相关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羞怯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自我评价总分都是显著负相关的,为了更细致地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表3列出了三个变量两两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三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显著(ps<0.01)。
表3 羞怯、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和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变量
1
2
3
1 社会支持
1
2 自我评价
0.40**
1
3 羞怯
-0.32**
-0.49**
1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前提是满足的。下面进行中介检验。
按照Baron和Kenny(1986)的观点,中介效应的检验需要以下三个步骤:(1)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上做回归;(2)因变量在自变量上做回归;(3)因变量在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做回归。但是,若要检验完全中介效应,需要在第三步对自变量进行控制。
为了验证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的中介效应,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上的回归分析,然后进行两步多层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即第二步,羞怯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第三步是控制社会支持,引入自我评价。
从表4可以看到,当控制社会支持时,自我评价对羞怯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β=-0.43,p<0.01),这说明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又因为在第三步引入自我评价后,社会支持对羞怯的回归系数从-0.32下降到-0.15,但仍然在0.01水平上显著,所以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4列出了自我评价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小写字母x,y和m分别表示社会支持、羞怯和自我评价。从表3可以看到,社会支持对羞怯的直接效应为0.15,间接效应为0.172(0.40*0.43),中介效应占总介效应的53.42%。
表4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检验
标准化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检验
第一步
m=0.40x
SE=0.11,t=8.49**
第二步
y=-0.32x
SE=0.08,t=-6.56**
第三步
y=-0.15x
SE=0.08,t=-3.02**
-0.43m
SE=0.04,t=-8.9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社会支持可以直接预测羞怯,并且可以分别通过自我评价间接影响羞怯。那么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如何共同影响羞怯呢?以羞怯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整个回归方程显著(p<0.01),社会支持对羞怯的回归系数不显著(p>0.05),自我评价显著负向预测羞怯,回归系数分别是-0.29和-0.26,均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5 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对羞怯的回归分析表
β
t
R2
F
社会支持
-0.09
-1.84
自我评价
-0.29
-4.99**
模型
0.29
52.42**
4 讨论
4.1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的相关
本研究发现,除了寻求赞成外,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都显著负相关。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大学生获得较多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支持时,就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消除其种种顾虑,从而减少他们的羞怯程度,所以在帮助学生克服羞怯时,要特别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社会支持资源,以协助自我心理调节。本研究的这些发现与伍迪(1997)的研究也相吻合,他在研究中发现高羞怯个体一般谈话缺乏自信,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定较低,并且还会导致更多的消极情绪,同时,低社交自信和低社交技能能很好地预测羞怯水平。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羞怯类型——寻求赞成,与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的很多维度都没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发现。这其中是不是因为寻求赞成不仅没有反映出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的问题,反而是其追求成功,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的反映。
4.2自我评价
摘要:以《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个人评价问卷》为测试工具,抽取400名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发现除了寻求赞成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除了寻求赞成仅仅与同人们交谈具有显著负相关,而与自我评价的其他维度和总分相关不显著外,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自我评价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羞怯;社会支持;自我评价
中国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心理学界,羞怯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使用较多的是Henderson的观点,认为羞怯是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着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
关于羞怯与社会支持的研究,国外研究发现,羞怯个体不会觉察到特定人际情境中行为的适当性,并且较少表现出社会化行为(Gretchen,1989);也有学者发现,可以通过对拒绝的期待和人际交往能力来预测羞怯(Todd et al,1997);有研究者对255名美国大学生施测羞怯、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及社会支持问卷,路径分析表明,高水平羞怯与孤独相关,而这会导致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不足,社会支持的下降。还有研究发现,儿童羞怯与内化的消极情绪、不做任何行动应对以及父母的逃避性应对存在正相关,与积极情绪、工具性应对及向老师寻求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我国研究也发现,高羞怯与人际情境觉察能力不足有关,而人际情境觉察能力的不足又预示着社会支持的降低(王倩倩,2007)。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羞怯产生的场合多为除个体之外还存在他人的情况,而社会支持的含义是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如果个体觉察不到,或因羞怯而存在社交障碍,就会很难取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有学者认为,羞怯与非羞怯者人格的最大差异在于自我评价的不同(Zimbardo,Pilkonis & Norwood,1979),即羞怯者会倾向于低自我评价。国内外已有研究一致发现,羞怯会影响个体对自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阻碍正常的人际适应。Henderson在其社会适应模型中认为,羞怯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会反转自我强化斜线:他们将某些社交情境的失败归因于他们自身,并且将社交情境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情境限制的、暂时的或是不可控的因素,这样就容易形成自我评价方面的偏差。Burch(1989)研究发现,羞怯个体与非羞怯个体相比,对消极想法给出更高的评定,对积极想法给出更低的评定。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或中学生阶段,且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国外的研究成果,能否很好地用来理解我国大学生,还需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2 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在校大学生共400人进行测验,剔除无效数据后剩余被试379人。其中一年级学生233人,二年级学生146人;男生142人,女生237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301人;城镇学生78人,农村学生301人;文科126人,理科253人;平均年龄19.69岁。
2.2测量工具
2.2.1大学生羞怯量表
使用王倩倩(2007)修订的Henderson(2001)《大学生羞怯量表》,共17个题目,分为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63-0.77。
2.2.2社会支持量表
由肖水源(1986)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共10个题目,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三个维度,以4级评分。对该问卷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为0.92,各条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
2.2.3自我评价量表
个人评价问卷是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方面——自信,共54个题目,分为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6个分量表。量表以4级评分。该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9。
3 结果分析
3.1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的相关分析
3.1.1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表1 羞怯各维度与支持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 寻求赞成
1
2 自 责
0.35**
1
3 拒绝恐惧
0.22**
0.59**
1
4 自我限制
0.21**
0.62**
0.56**
1
5 羞怯总分
0.54**
0.88**
0.81**
0.78**
1
6 主观支持
-0.03
-0.18**
-0.24**
-0.26**
-0.24**
1
7 客观支持
-0.06
-0.17**
-0.25**
-0.25**
-0.24**
0.96**
1
8 支持利用
-0.03
-0.23**
-0.26**
-0.29**
-0.27**
0.31**
0.27**
1
9 支持总分
-0.01
-0.22**
-0.22**
-0.28**
-0.25**
0.81**
0.72**
0.53**
1
从表1可以看到,羞怯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s<0.01),其中最大的相关系数是0.88,最小的是0.21;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s<0.01),最大的相关系数达到0.96,最小的是0.27。在羞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上,除了寻求赞成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外,自责、拒绝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s<0.01),这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羞怯程度会越低,而社会支持越少,其羞怯程度越高。
3.1.2大学生羞怯与自我评价的相关分析
表2 羞怯各维度与自我评价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
2
0.35**
1
3
0.22**
0.59**
1
4
0.21**
0.62**
0.56**
1
5
0.54**
0.88**
0.81**
0.78**
1
6
0.26
-0.30**
-0.29**
-0.24**
-0.29**
1
7
-0.06
-0.17**
-0.26**
-0.20**
-0.23**
0.27**
1
8
-0.07
-0.28**
-0.25**
-0.18**
-0.28**
0.42**
0.24**
1
9
-0.04
-0.34**
-0.38**
-0.32**
-0.37**
0.42**
0.24**
0.43**
1
10
-0.08
-0.42**
-0.55**
-0.38**
-0.50**
0.48**
0.36**
0.39**
0.56**
1
11
-0.12*
-0.38**
-0.40**
-0.34**
-0.43**
0.44**
0.27**
0.38**
0.46**
0.68**
1
12
-0.08
-0.45**
-0.51**
-0.39**
-0.43**
0.70**
0.56**
0.68**
0.74**
0.82**
0.76**
1
(表中,1到12分别代表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羞怯总分、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同人们交谈和自我评价总分)
从表2可以看到,自我评价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s<0.01),最大的相关系数为0.82,最小的是0.27。在羞怯与自我评价的相关上,寻求赞成维度仅仅与同人们交谈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s<0.05),而与自我评价的其他维度和总分的相关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自责、被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羞怯总分都与自我评价总分及各维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s<0.01),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感越高,其羞怯程度越低,而自我评价越低,其羞怯程度越高。
3.2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理论上,中介变量是指能够传递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变量,而且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必须两两相关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羞怯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自我评价总分都是显著负相关的,为了更细致地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表3列出了三个变量两两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三个变量之间两两相关显著(ps<0.01)。
表3 羞怯、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和之间的相关系数表
变量
1
2
3
1 社会支持
1
2 自我评价
0.40**
1
3 羞怯
-0.32**
-0.49**
1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前提是满足的。下面进行中介检验。
按照Baron和Kenny(1986)的观点,中介效应的检验需要以下三个步骤:(1)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上做回归;(2)因变量在自变量上做回归;(3)因变量在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做回归。但是,若要检验完全中介效应,需要在第三步对自变量进行控制。
为了验证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的中介效应,首先进行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上的回归分析,然后进行两步多层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即第二步,羞怯对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第三步是控制社会支持,引入自我评价。
从表4可以看到,当控制社会支持时,自我评价对羞怯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β=-0.43,p<0.01),这说明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又因为在第三步引入自我评价后,社会支持对羞怯的回归系数从-0.32下降到-0.15,但仍然在0.01水平上显著,所以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4列出了自我评价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小写字母x,y和m分别表示社会支持、羞怯和自我评价。从表3可以看到,社会支持对羞怯的直接效应为0.15,间接效应为0.172(0.40*0.43),中介效应占总介效应的53.42%。
表4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检验
标准化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检验
第一步
m=0.40x
SE=0.11,t=8.49**
第二步
y=-0.32x
SE=0.08,t=-6.56**
第三步
y=-0.15x
SE=0.08,t=-3.02**
-0.43m
SE=0.04,t=-8.9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社会支持可以直接预测羞怯,并且可以分别通过自我评价间接影响羞怯。那么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如何共同影响羞怯呢?以羞怯为因变量,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整个回归方程显著(p<0.01),社会支持对羞怯的回归系数不显著(p>0.05),自我评价显著负向预测羞怯,回归系数分别是-0.29和-0.26,均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5 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对羞怯的回归分析表
β
t
R2
F
社会支持
-0.09
-1.84
自我评价
-0.29
-4.99**
模型
0.29
52.42**
4 讨论
4.1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的相关
本研究发现,除了寻求赞成外,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都显著负相关。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大学生获得较多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支持时,就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消除其种种顾虑,从而减少他们的羞怯程度,所以在帮助学生克服羞怯时,要特别鼓励学生善于利用社会支持资源,以协助自我心理调节。本研究的这些发现与伍迪(1997)的研究也相吻合,他在研究中发现高羞怯个体一般谈话缺乏自信,对社交能力的自我评定较低,并且还会导致更多的消极情绪,同时,低社交自信和低社交技能能很好地预测羞怯水平。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通常表现出来的羞怯类型——寻求赞成,与社会支持和自我评价的很多维度都没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点是值得深思的发现。这其中是不是因为寻求赞成不仅没有反映出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的问题,反而是其追求成功,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的反映。
4.2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除了对羞怯有直接作用外,还通过自我评价间接影响羞怯。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作为内部认知成分的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间起中介作用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首先,它提示我们社会支持对羞怯具有显著的的影响,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主客观支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会有效的降低其羞怯;其次,社会支持对羞怯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会受到认知因素(如自我评价)的影响;最后,这种中介作用的发现将有助于对大学生的羞怯进行科学的干预,可以从认知层面入手,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有效地降低羞怯水平。
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除了对羞怯有直接作用外,还通过自我评价间接影响羞怯。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作为内部认知成分的自我评价在社会支持和羞怯间起中介作用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首先,它提示我们社会支持对羞怯具有显著的的影响,给予大学生足够的主客观支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会有效的降低其羞怯;其次,社会支持对羞怯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会受到认知因素(如自我评价)的影响;最后,这种中介作用的发现将有助于对大学生的羞怯进行科学的干预,可以从认知层面入手,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有效地降低羞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