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西部地区青年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4-09-04 21:27:57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68 次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这是由青年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决定的。本文简要的分析了西部地区的主要特征,并且就西部地区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分析了其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文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西部青年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西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出优秀的青年。  

关键词:西部地区;青年;主要特征;成因分析

中国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青年时期是人生由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阶段,是认得自认属性和社会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迅速发展的身心发育过程中会呈现出特殊的生理、心理现象,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产生许多特殊的需要,这些就构成青年的一般特点[1]。针对这些特点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很好地引导青年在生理、心理成熟的同时走向思想政治上的成熟。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青年的发展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此,西部青年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受教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保障,文盲率降低,少数民族教育取得较大进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不断发展。但是西部青年的固有特征制约着西部青年的发展,只有清楚的了解西部青年的这些特征,才能找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一、西部青年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西部是传统的农业结构,从地区内部来看,这是一个层层封闭的体系,家族和家族之间、村与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都隔离开来,各自为阵,以邻为壑,互相封闭。“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饭”的生产动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发展意识,等等,以及由此演变出来的一系列落后观念,不仅在西部广大农村,即便是在西部许多城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农耕文化在西部的长期延续,使人们的生活半径极为狭小,足不出户,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墨守成规,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极为有限,生产和经济活动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这些观念禁锢了青年的思想,限制了青年的眼界,束缚了青年的手脚,成为制约西部青年发展的障碍。因此,克服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应当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西部青年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的精神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帮助,仅靠西部自身的力量当然不够,但西部地区又要清醒地看到,国家和东部地区的支持帮助不是简单的“输血”。要正确对待外部援助,处理好外援和自力更生的关系。西部很多地区仍在奉行老子哲学的“不为天下先”的思想,别的地区没有做过的不做,西部其他省去还没有做的也先别做,互相观望,在一个政策层面上互相竞价。西部地区的青年“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调查显示,由亲戚、朋友等组成的就业网络是西部青年最主要的求职方式与再就业方式,而通过劳动就业市场的比例相对较低。在求职过程中,西部青年中有37.4%的人通过亲戚或朋友网络去获取工作岗位;西部青年中通过劳动就业市场求职的比例为19.7%。但是,西部青年通过政府或原单位安置的比例(12.8%)和做生意的比例(22.5%)均低于西部社会的相应比例。在再就业过程中,西部青年更多地依靠亲戚、朋友和熟人帮忙,其比例分别为33.3%、44.1%和17.3%;而直接向雇主应聘或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比例分别只有18.3%和17.4%;政府安置工作的比例最低,只有2.2%。有此可以看出,西部青年更多地依赖社会资本,而不是由自身的人力资本来求职。因此,西部大开发需要青年树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事业的发展。

三、西部青年法纪观念淡漠

当前,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是我国西部的一大现实国情,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西部青年的各种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其法律意识淡漠,令人担忧。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严重落后,青年的素质提高速度慢,对法律没有信仰,也无法理解,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解决西部问题似乎比法律来得更切合实际更合理有效。“打官司”在青年的潜意识里并不是一种维权的手段,而是一个骂名;“私了”是小农意识与传统观念结合的典型表现。宗法家族观念,“家丑不可外扬”,私自“大义灭亲”在西部地区依然大有市场。

  2.西部地区不但立法滞后,而且法治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西部地区民众法律意识淡薄,在汉族地区可以推行的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就会搁浅,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边远山区受“山高皇帝远”的思想支配,违法犯法、破坏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毁坏时间等时有发生。执法不严,地方抱回主义盛行。比如云南、四川、甘肃近几年贩毒、吸毒呈蔓延之势,西部地区的青年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中,必然不会有高的法律觉悟,清晰地法律意识,所以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完善法律建设,提高青年的法律观念。

四、西部青年竞争意识不强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法则,竞争能带来繁荣和进步,人们通过竞争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促进整个社会高速发展。没有竞争的社会,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动力,人们就会安于现状,养成惰性。西部地区的青年头脑中讲求中庸,极端排斥出头、竞争、先富,相信“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荒谬的信条,得过且过,贻误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比较封闭,受外来思想的冲击少,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思想不解放,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保守观念,往往满足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敢闯,不敢试,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浓厚的鱼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我封闭意识,抵制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时,不愿与外界交流,害怕现代文明的冲击,尤其害怕竞争,又强化了守旧心理、惧险心理和安贫心理。尤其是西部一些较偏远地区的青年,由于极端落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但没有把这种自卑心理转化成改变落后面貌的动力,而是走向反面。由极端的自卑变成极端的自大,用落后保守的思维严重阻碍着西部地区青年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西部青年民主观念不强

西部地区家长制观念和宗法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已专制主义为特征的家长制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三纲五常”改头换面,阴魂不散。在家行“孝”,在外尽“忠”,这种规范客观上要求人们在行动上绝对服从,在心理上盲目崇拜偶像和权威,扼杀了强调个人独立的民主精神。西部地区家族观念浓厚还表现为中血缘关系,讲祖宗、讲家族,干活办事以家族为纽带组合,在狭小的空间里,结成解释,敏感的关系网,结成利益集团,内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或联合或分裂,斗争复杂;对外则积极排斥。这种排斥极大地影响到西部青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再者,西部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报纸依旧是西部青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参与率低,社团组织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所以必拓宽西部青年接受信息的渠道,提高西部青年的政治参与能力,是这个社会群体能够更好地参与政治。

六、西部青年的整合与民族宗教之间的差异问题较为严重

宗教把人们解除现实痛苦的希望寄托于神的意志和来世,则削弱了青年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创造热情和主动性,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西部地区宗教种类多,共同的地域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在西部地区有五大宗教及一些少数民族固有的各种原始宗教,各民族信仰的宗教虽然对本民族起着整合的作用,但不利于整个西部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整合;信教人数多,对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宗教信仰几乎是全民性的,不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社会地位,信仰都是相同的;宗教影响大,宗教信仰渗透到了青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政治行为。西部少数民族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非主流制度都能发现宗教的巨大影响,宗教对信仰者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宗教对信仰者的号召力和感召力甚至超过政府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消弭青年的进取精神,强化了信仰者的惰性心理。绝大多数宗教的教规都要求信仰者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要以暴抗恶,一切祸福都听从神的安排,只有按照神的旨意去做,受苦受难,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得到永恒的幸福。把一切寄托于来世,这些观念势必影响着西部青年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使西部青年的不能很好的发展。

七、结束语

毛主席曾经亲切寄语青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江泽民同志也曾经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就有希望。”其实,年轻是一种财富。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西部青年发展拥有着更加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当代西部青年已经成为了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主力军,只有认真分析总结西部地区青年的主要特征,才能合理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杰出的接班人。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1.6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