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王瑞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在学校这个与人的殿堂里,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师资和技术力量薄弱的学校。要培养高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得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本文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进行初探。以求适应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自身发展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信息化和新课改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课程的改革,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十分乐观。甚至相当多的骨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差,这为教师教育敲响了警钟。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需要具备信息处理的能力,因而教师也必须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目前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技术能力水平欠缺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比较抵,就老年教师队伍中有决大多数老师不会使用计算机,更谈不上应用它去处理日常工作。网络知识严重缺乏,不能很好的利用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年龄段的老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而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信息面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系统,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
从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到我们的教育领域,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变化和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的有部分老师上课,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手段,不认真备课,板书少,一个PPT放映到底,和学生没有任何的交流,学生在下面睡的实在是“香”。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很差。
(三)硬件设施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无论是培训教师还是他们工作中都要有硬件的支持。但硬件设备的配置会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城市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是落后的,多数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网络速度的快慢和稳定性等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和上课需求。有一部分老师电脑甚至都不会用,对网络的利用更是一筹莫展,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设备滞后造成的。
(四)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不愿意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更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学习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困难,甚至是觉得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在学校要求授课要有课件时,常常看到的简单文字和图片的堆砌就敷衍了事。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硬件环境建设
由于使用频繁设备老化,学校要及时更新了的校园局域网络,建成科室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电子备课室网络、班级教室网络。同时通过中国电信接入4M专用的宽带网,使学校形成所有办公室、教室都能使用计算机实现校际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的多功能校园网络环境。我们不仅重视硬件建设,而且更重视应用。我们始终认为,校园网络的建设是为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服务的。这些硬件设备的配置为课题实验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加强软件的建设和开发
学校开通门户网站,就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不断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运用;另一方面,设置局域网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不断添加、存放和制作大量教学资源,同时教师的作品也可以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中,不断充实资源库的内容。
(三)抓教师培训,明确研究目标、内容
为了使学校教师能熟练地应用网络,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
1.技术层面上,如上网搜索信息、下载、发电子邮件等技能的培训,利用暑假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网页制作的培养,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训,每位实验教师完成了自己的个人博客。这为教师课题研究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技术支撑。
2.其次是理论层面上的,如我们定期在学校网站上为研究教师推荐有关信息素养培养的最新的文章。指导教师做好有关“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化”理论学习摘记。如弄清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内涵和外延,信息素养涵盖哪几块能力,信息素养涉及的技能与理念、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区别。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与氛围。随着教师信息科技技术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们认识到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创新与改革的突破点,是当今信息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倡导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均要运用信息技术,各个教研组均要有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整合的方案、计划及实施意见。(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中学。(本论文为2012年贵州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B23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