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朱 巽 单武雄 刘鹤翔
随着“四化两型”战略的不断推进,湖南农业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在系统分析发展现代农业对职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不断完善创新机制,紧紧依托行业企业,构建“专业—产业(企业)—职业”三业联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升级相适应,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其服务湖南农业现代化的能力。
一、湖南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一)优势
首先,农业职业院校大多办学历史较长,农业办学特色明显。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由1952年成立的长沙农业学校和1958年成立的湖南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长沙农业学校的办学渊源可以追朔到1903年成立的湖南私立修业学堂,1920年成为湖南省修业农业学校。如此久远的农业办学历史,积累的农业职业教育优势当然突出。其次,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不少教师具有长期服务“三农”的从业经历,他们有的就是从农艺师、园艺师、畜牧兽医师转变成了教授,学识水平大有提高,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得他们成了农业职业教育的主力军。第三,农业职业院校由于办学历史较长,培养学生较多,目前从事农业管理、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员大多是这类学校的毕业生,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也成了农业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
(二)存在问题
首先,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据统计,湖南68所高职院校中有涉农专业的只有10所,每个学校的涉农专业只占学校总专业数的15%左右,非农专业与涉农专业的比例接近6:1。目前全省农业职业教育规模最大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非农专业与涉农专业的比例也只接近4:1,涉农专业学生约占总数的16%。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服务人员需求量较大,目前的农业职业教育规模难以满足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其次,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给原本规模不大的农业职业院校带来诸如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对涉农专业兴趣不大等方面问题。部分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压缩教学时间特别是实训课程,减少教学安排,教学质量“缩水”直接制约了涉农专业的发展。第三,虽然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农业,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但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数仍不足。这方面原因很多,但招生政策没有向农业职业教育倾斜是主要方面,特别是单招学生选择专业越来越多,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只会日益严重。
二、 湖南农业现代化人才需求
按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2015年到2020年新增农村实用人才41万,主要是科技示范带头人、种养能手、创业能手、农机能手、农村经纪人、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这41万实用人才,即使只10%来自新毕业学生,按未来有学历人才比例中专:大专:本科以上为5:3:2的要求,需要新增中专学历人才2.05万人,大专1.23万人,本科以上0.82万人左右。调查统计2011年至2014年湖南省内涉农专业招生情况,本科3596人,高职高专4509人,中职11425人,离湖南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差距很大。
三、推进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坚定服务“三农”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湖南农业职业院校应坚定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端正心态面对生源困难、经费短缺的局面,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面向现代农业培养人才。学院在制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应准确设计“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教学环节作支撑,以必要的制度、管理、考核评价等作保障;应深入农业一线,开展专业调研,深度把握、分析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规格及其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确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保证从源头上满足湖南现代农业的需求。
(二)以专业促产业
湖南农职院校应在深入调查湖南农业基础战略产业、重点优势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等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专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专业和职业的对应关系。客观把握和科学调整农业职教长远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依照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紧紧围绕湖南农业产业链和区域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和专业设置,按照“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带动其他,全面发展”的专业改革思路,培育与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及示范专业,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对传统涉农专业,如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促进专业建设水平跨上新台阶,带动湖南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 以产业促就业
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但农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些一直是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快产业发展,为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根本条件和宏观环境,应是政府持续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形式和经营方式,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许多地方竞相“挖”创意、上项目,希望吸引游客,提升农业产值。湖南是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较早的省份,也是发展得比较好的省份。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长株潭、湘中南、环洞庭湖、大湘西等四大湖湘休闲农业板块,到2015年,全省打造20个休闲农业示范(区)县、100个休闲农业示范乡镇、200个休闲农业示范村(园区)、200个精品主题休闲农庄、5000个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农户),形成年产值过300亿元的新型农业产业,带动50万人直接就业、100万户农户增收。休闲农业无疑是湖南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湖南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在休闲农业特色教育上花力气,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学生。
(四)以就业促专业
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首先,改革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情况,利用现代技术,采用一定的实践教学手段,使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而教师在其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彰显就业导向。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及时调整专业及课程,本着“广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合理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马上适应社会,适应专业岗位的需要。第三,创造逼真教学环境,促使就业逐步提高。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训,使学生在农业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全方位提升认识,发现、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为以后从容面对真实的农业环境做好铺垫。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和活动,让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以及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13T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