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在中国的可接受性探究
王 颖
欧内斯特·海明威被誉为20世纪真正的英雄主义作家,其代表作《老人与海》中的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充分体现了英雄主义及硬汉精神。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位英雄楷模,他以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以巨大的勇气面对残酷的现实,以不屈不挠的毅力捍卫人类的尊严。本文旨在对《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可接受性进行研究,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作为“迷惘的一代”的著名代表,他的写作风格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1954年,海明威因其著作《老人与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也被福克纳誉为 “这代人最优秀一个单篇”。(Jeffrey, 1982:41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不朽之作。正如海明威所言,“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描写一片真实的海,一条真实的鱼和一些真实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特别出色,把它们描写得足够真实的话,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董衡巽,1980:116)显而易见,海明威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人与海》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都不失尊严,不是勇气和决心。”(王玉华,2008:106)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蒙田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勇敢指的是精神的力量而非肢体的力量。桑提亚哥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二、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英雄主义
《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是欧内斯特·海明威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面临厄运和失败,他仍充满勇气、希望和信心。”(曹连玉, 2011:225) 在中国,《老人与海》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无论是文学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对海明威所取得的成就大为赞赏。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老人与海》进行了深入解读。下面,我们从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视角,对小说中的英雄主义在中国的可接受性进行探析。
(一)桑提亚哥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海明威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老人消瘦而憔悴,
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 (Hemingway, 1996:13) 从海明威对小说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桑提亚哥又老又憔悴,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的眼睛“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Hemingway, 1996:13) 从中折射出桑提亚哥坚强的意志。这一对比真实放映了桑提亚哥坚强不屈的性格。
(二)桑提亚哥的性格特征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从硬汉精神入手来解析《老人与海》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任振涛(2009)阐述了《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硬汉性格对欧美文学的影响,“他的文风与众不同,是欧洲文坛的一次文学革命,也是一代代作家争相吸纳、模仿的典范。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刻画的硬汉性格,更是激励着一代代迷惘的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优雅从容地面对。” 兰芬芳,胡泓(2008)借鉴庞德的意象派理论,通过对《老人与海》中的一系列意象的系统研究,揭示了主人公所象征的救赎一切的力量。丰国林(2010)从矛盾意识的角度,揭露了小说主人公为尊严而战的勇气和精神,并指出小说具有跨时空的艺术魅力。高红琴(2009)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为依据,对《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梦中的“非洲”和“狮子”进行分析,揭示了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欲望及作者海明威所崇尚的“重压下的风度”。刘洪武(2013)对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进行解读,阐明了电影中主人公性格的表现手法。可见,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在中国是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赞扬的。
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自信、乐观、意志坚强。但即使意志再坚强的人,也无
法忍受接连不断的挫败。然而尽管桑提亚哥年老体弱、孤苦伶仃,但似乎没有什么能打败他。小说的开头,老人很不走运,接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甚至连一直陪伴他的小男孩也离他而去。“但他并未丧失信心,而是决定到远远的海上去打鱼”,(刘洪武, 2013: 63) 因为他认为,只有完成这项任务,才能捍卫作为一个渔夫全部的尊严和荣誉。桑提亚哥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他坚信自己定能捕到一条大鱼,认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Hemingway, 1996: 29)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受到了我国广大读者的赞赏和敬重,桑提亚哥被视为英雄的楷模。杨大亮(2001)认为,在面对消极势力时,桑提亚哥从未屈服,他捍卫了人的尊严。在海上,经过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殊死搏斗,桑提亚哥成为了一个勇敢、坚强、不可打败的英雄,鼓舞着人们同一切艰难困苦做斗争。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为广大中国读者接受的原因在于,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正是我国几千年来所秉承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奋斗、进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有很多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都表现了人类战胜自然的顽强意志,与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无论从他的外貌、孤苦无依、生活条件还是不幸遭遇都能看出这一点。故事的结尾,筋疲力尽的老人拖着马林鱼的骨架回了家,他虽然战胜了孤独、饥饿、疲惫和痛苦,但毕竟他不是凯旋的勇士。表面上看,老人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魅力在悲剧中得到了升华。而在中国,人们更偏爱圆满的结局。以《女娲补天》为例,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用自己的身体,补好了天上最后的大洞。天地间又恢复了宁静,一切生物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故事包含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寓意。在中国,“邪不胜正”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仍对中国读者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源自于美国文化中的独立和个人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英雄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在我国,英雄主义通常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英雄不计个人得失,必要时会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捍卫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文化差异,《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赢得了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称颂。生活时起时落,我们必须不断地拼搏进取。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可避免都会遭遇挫折和沮丧,但只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挑战,我们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不仅要赞赏小说中的英雄主义,更应学习桑提亚哥的硬汉精神,不畏艰险,敢于挑战,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