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传统与现代模式碰撞下的清代城市发展脉络
发布时间:2014-09-04 21:32:19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501 次


摘要: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关于清代城市的分期问题,根据清代城市的时代特点,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两个时期,即清代中前期的城市和清代后期的城市。关于清代城市的特点,笔者认为前中期是沿着封建传统城市的道路发展的,后期直至灭亡则很好的体现了向现代城市的.转型。

关键词:城市;分期;特点;现代化

中国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清代城市的分期问题,笔者认为从大的方面可以根据清代城市的时代特点分为两个时期,即清代中前期的城市和清代后期的城市。清代前中期的城市是传统性质的,具有自秦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城市的共同特点,它们基本上是封建统治的行政中心,其政治军事意义很多时候超过其经济作用的。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以上海为典型),商业因素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外国侵略者以及清代一些地主、新兴资产阶级的建设的工厂逐渐增多,使现代工业成为该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工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在改变城市人们的现代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西方城市先进的管理方式也在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中兴起,为城市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因素。而根据清代社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来分,我们又可以具体把两个大的阶段细化为四个时期。

清代前中期的城市分期及特点

一、清初受战争破坏的城市恢复时期(清朝建立至顺治朝)。明末清初战火不断,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城市更是受到直接的打击,很多著名的古城遭受严重的破坏,元气大伤。面对当时城市满目疮痍的局面,当时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政策,使一些重要城市得到恢复,总体来说本时期城市的特点是:大多数城市在战火的打击下,并没有完全恢复的以前的水平,但在传统的模式下逐渐向好的方向演变,城市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管理和人口增长处于一种战后的低水平状态。

二、清代城市在传统因素下向前发展时期(康熙朝至鸦片战争)。面对严峻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北京、苏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都有所发展,北京城市人口超过百万,苏州发展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同时东北、新疆、湖南等边疆地区也建立了一些新的县城。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城市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很多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水平。  

在这一时期城市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第一,城市数量增多。本时期清代城市数量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一些边远的地区开始建立城市,而东南沿海小城镇数量达到新的水平。“到19世纪,全国中小市镇达到28000余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第二,城市人口增多。南京人口达四五十万、佛山也达数十万人、北京更是超过了百万。虽然多数城市人口增加,但由于清代总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化水平低,并且发展缓慢。第三、城市传统工商业发展,商品贸易、资本主义主义萌芽得到新的发展。如北京工商业发达,城市繁华至极,“货行会馆之多,不啻什百倍与天下各外省。”[2]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较高,丝棉织业发展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苏州加染的布称‘苏布’,印花称‘苏印’。”[3]苏州是当时有名的“天下四聚”城市之一,商业极其发达。南京、成都、杭州、广州等地工商业也很发达。第四、城市经济功能日益发展,但其行政功能的作用在城市发展中仍是第一位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不仅没有降低城市的政治意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政治功能提高。

清代后期城市的分期和特点

一、中国城市开始转型时期(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城市自产生以来一直沿着传统的道路向前发展,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市经济意义只是作为政治意义的附庸而存在的。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势力强力嵌入,中国的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上海。在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真正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开埠时连郊区人口在内约50万,而到1880年仅城区人口就达100万人,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经济中心城市。此外南京、福州、厦门、广州等开放城市的发展迅速,现代工商业出现。

此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第一、外力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外力不仅排斥内力,但也改造着城市发展的传统力量,城市在以外力为主导的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发展迅速。第二、城市因商发展。在城市的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商业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在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商业贸易是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兴起的重要原因。第三、城市发展不平衡性出现新的特点。上海、南京、广州、青岛等沿海口岸城市畸形发展,但这些口岸城市的发展是以广大内地城市农村的日益贫困化为代价的。因为开埠城市不是作为一种工业生产主体而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而发展的。由于这种中转站性质,必然使原来存在的一些同一性质的传统城市衰落,运河沿岸的济宁、淮阴、临清等城市的没落便是很好的例子。第四、城市发展受到战争破坏。城市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战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过程的进度,甚至中断这个过程,清末战争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国的对华侵略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城市的毁坏两个方面。侵略者发动的战争,对城市的炮火打击和烧杀抢掠等行为给城市造成极大的破坏。

二、清末城市现代化初步发展时期(《马关条约》签订至清王朝灭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双方签订了影响深远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中出现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资本输出要求的条款,相对于以前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大。而外国侵略者资本输出的载体主要是通商口岸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建工厂,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重要的改变,工业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益增长。在《马关条约》签订前,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一些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是为商品贸易服务的,如船舶修理厂、外国银行、轮船公司等。《马关条约》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工厂深入到一些生产生活日用品的生产领域,缫丝厂、制糖厂、矿冶厂、机器制造厂、自来水厂、电灯照明公司等。这些资本输出使城市从商业贸易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外国企业工厂的大量出现,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1895-1913年间,外资新建厂矿达1366家,其多数资本都在10万元以上,投资总额为12029.7万元。”[4]近代企业在中国城市的大量出现,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加速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个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近代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上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但中国的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则主要是商业原因,但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工业在这些城市中的作用日益超过商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代上海的发展就是一个由商到工的典型,上海通商后成为中外贸易的集结地,商业兴盛,但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工业对上海影响日益重要。“工业化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改变了城市的基本性质-消费中心,作为生产中心的城市相继在中国出现,上海、广州、天津、武昌等沿海城市集中了中国早期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制造中心。”[5]第二,清政府对通商口岸城市的控制力减弱。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外国资本主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的多种方式逐渐控制了通商口岸的大权,清政府在这些城市的统治日趋松动,这种松动既有被动的也有主动适应的方面。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近代化活动是清政府主动适应外国侵略的表现,虽然目的是实现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但对这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控制放松了,如允许建工厂、允许建咨议局、允许立宪等。在被动方面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外国租界的建立,租界名为清政府统治实为“国中之国”。他们在租界内实行自己的统治方式,清政府无权干涉。“据统计,自1843年英国最先在上海获得租界算起,到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在安东(今丹东市)强征民地建立新市区为止,前后70年间,共有英、美、法、德、日、俄、比利时、意大利、奥匈等9个国家先后在中国的上海、厦门、天津、镇江、汉口、九江、广州、杭州、苏州、重庆等10座城市中建立了25块专管租界。”[6]第三、城市面貌、市民生活、城市市政都出现了现代化趋势。自鸦片战争后,清代城市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城市的经济、政治、人们的观念意识方面都很好的体现了现代化的特点。在城市面貌方面,西方新式建筑引入中国,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新式建筑。“建筑方面, 钢铁材料、水泥、玻璃的广泛使用, 扩大了建筑的容量, 丰富了它的实用功能与造型表现力, 使近代楼宇更坚固舒适。城市的天际轮廓线高低起伏, 富于变化, 人们不仅可以高空鸟瞰城市全貌, 还可从水平侧面遥看近代城市错落有致的景观。”[7]上海的里弄、广州的骑楼、天津的商业街是其中重要的代表。西方饮食、服饰的传入,大大改变了这些城市居民的衣食习惯。“近代以来,由于上海等口岸城市的发展,风气先开,人们的服饰符合中西审美观,使上海服饰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8]西式食物的出现,使中国市民的饮食出现中西混杂的现象。清末城市市政现代化出现,特别在清末行政的改革推动下,现代市政发展迅速。其主要表现在咨议局的建立、地方自治局和城乡自治公所的建立、各种政治团体社会团体的建立等方面。咨议局是城市官员具有选举权的开始,是城市市民自身参与城市管理的开始。这种自治虽然权力有限并且有很多是不真实的,但这种自治的出现无疑是城市市政现代化的一个进步,是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一个体现。第四、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不断加深。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略出现的,中国城市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商品、资本,掠夺原料的中转站存在的。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城市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其产品消费市场和原料产地,最大限度掠夺中国。中国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迅速,这是建立在广大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贫困的基础上的。租界就是中国城市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集中体现“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墙头桥头堡,改变了这些城市的性质,使这些城市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城市。”[9]总之纵观清代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清代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前中期是沿着封建传统城市的道路发展的,后期直至灭亡则很好的体现了向现代城市的.转型,“可以说在外力作用下,中国开始走上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道路。城市作为现代性因素聚集和扩散的中心和基地,首先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程”。





②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22页。


③道光十八年《北京顺料行会馆碑》。


④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7页。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2辑上册,第1页。


③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0页。


①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②任银睦,《现代化、城市化与近代城市现代化》,东方论坛,1999年第02期。


③吴建雍、王岗、姜纬堂等著,《北京城市生活史》,开明出版社,1997年,第343页


①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1页。

②何一民主编,《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序第1~2页。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