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写作公式禁锢 改革作文辅导方法
——浅议小学作文教学工作中的三项转变
白琳华
在作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两种情形:一是学生遇到作文,苦于无从下手,提起作文就紧张,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劲儿才能完成,写作的兴趣无从谈起;二是一些教师往往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作文模块化、公式化,学生的作文脱离实际,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模块化和公式化的禁锢,改革作文训练辅导的方法,通过客体刺激和强化主体意识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把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变“教我写”为“我会写”,变“逼我写”为“我爱写”,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能从自己的每一次习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一、目前作文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作文往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低年级学生因刚接触作文,在写作时总是无话可说,甚至“谈文色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主观对作文的畏惧感。在布置作文时,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延长收交的时间。二是学生在撰写时存在混乱感,主题不明,思路混乱,与实际生活脱节。三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四是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学生在完成作文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已,不明白一篇文章用什么事例或道理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达到什么目的,即“为何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等。
二、学生畏惧作文的原因分析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目标,无写作动机。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是“为什么要写作文?写作文能干什么?老师为什么让我们写作文?怎么才能完成老师要求的字数”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仍没有建立正确的写作动机。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发现,作文是在“给老师完成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
(二)脱离生活,无字词积累。部分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也想写出漂亮的语句和词汇,却又写不出来。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和思考,不善于阅读,没能进行字词的积累,未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课文中和作品中曾出现的好词好句。
(三)缺少训练,无清楚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须经过较长时间训练读是吸取,写是运用。很多学生平时只读不写,或者忽略了写的重要性。调查发现:某三年级小学生中有92%的人从听觉中得到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其中有67%的人会读,而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感受的学生只占到14%~~21%。
三、小学作文教学工作中的三项转变
(一)从老师“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素养,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刚开始学习写作,学生的确存在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需要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
在初始作文阶段,我们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要求灌输给学生,而是搜集了本校学生在报刊或发表了的文章,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件,用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作文了。其他同学行,他们也行,这样先给学生打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我们十分注意营造激发写作兴趣的氛围。我们给学生的作文设立了6个奖项,每次在评奖时都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最佳题目奖”、“最佳开篇奖”、“最佳语言奖”、“最佳真实感受奖”等等,这些方法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也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于是,在平时课堂上,我们不失时机地布置一些场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写出一篇小作文。学生纷纷拿起笔,把自己的真实体会写了下来,紧接着我们就在课堂上讲评,及时表扬鼓励。哪位同学开头简洁,开门见山,太好了;哪位同学结尾自然,画龙点睛,真棒呀。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只要用得好,我都不错过表扬鼓励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和作文交上朋友。通过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然后再逐步讲授有关写作知识,循循善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我要写”的意识逐步建立起来。
(二)从老师“教我写”向“我会写”转变
因作文本身是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我们十分重视对写作过程的分析,不局限于“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环节的生硬教学,将更多的精力引向对事物的观察。对于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们会主动引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的情感,这种对事物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因此,我们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写作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在情景的分析和描述中,完成写作练习。
“教师节”当天,我们以《我心中的老师》为题要求写生撰写一篇作文。然而。本以为老师那么熟悉的人,学生肯定有话可写,没想到他们迟迟不会下笔,好不容易写完了,交上来的作文如出一辙,都是老师很辛苦,教书育人,没有真情实感。看完后,我们组织大家一起探讨老师的一言一行,指导学生从每个侧面观察老师,也可以采访老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描绘老师的语言丰富了,老师的性格、特点、语言方式都被同学们发现了,认识也更深刻了。我们还要求每位学生当面向老师说出一句真实感受、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来回答,这些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让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笔要说一说老师。“情”已动,“辞”必 “发”。此刻的作文不仅仅是为作而作,学生也从中理解了老师,融洽了与老师的感情,一气呵成地把老师形象地叙述出来,尽情地表达出来。
(三)从老师“逼我写”向“我爱写”转变
积累素材是写作的源泉。有意识地在校外创设一些“生活”情景,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多帮家庭分担解忧,有选择性给学生布置些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思想,在感触中积累词汇,把学生带到思维与语言的源头,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并分类进行积累。这样,作文时学生就有素材可写。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