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钳工工艺学》教学中的关系
董 冰
《钳工工艺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级钳工所需的工艺理论知识的专业学科。因此,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工艺课的关系、与生产教学的关系、教学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堂的严肃性与活泼性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尤为重要。从而达到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与质量的目标,达到所需的教学目的。
《钳工工艺学》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级钳工所需的工艺理论知识的专业课。不仅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地运用到该专业领域,而且还具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及形式和内容上的适时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双边互动活动,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师就必须突出教学中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好这门专业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号这门专业课课程呢?我认为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师除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掌握新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一、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工艺科的关系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工艺课的“基础”,专业工艺课是专业基础课的最终体现。《钳工工艺学》包含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如《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机械制图》等,均蕴藏于专业工艺课中,并得到具体应用。学习掌握专业基础课重要、专业工艺课更重要。没有专业基础课的工艺课是苍白的、牵强的。当两者只是交叉在层面上时,涉及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可略讲或仅作提示。如不讲,将会割裂两者间的“链条”关系,是学生在听课中感到茫然,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甚至有些内容还必须讲深讲透。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工艺知识的主要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如果仅局限在教材涉及的范围,不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和补充,不仅使学生有乏味之感,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非常关键。首先,要吃透教材,精选教学内容,把握好重点、难点。重点内容要突出生产实践,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能得到广泛应用;其次,针对不同章节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依据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取舍和补充新知识、新成果、新工艺,以解决教学与教学内容更新的矛盾。
三、 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教学的关系
钳工工艺学实践性强、涉及多学科知识,想要学好这门学科,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教学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启发式和直观性教学,充分运用实物、教具、模型、挂图等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企业或把课堂直接搬到生产、实习教学车间;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把反映钳工工艺规律和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知识讲透讲活,真正使学生感悟并想象到,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去灵活运用工艺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在实际操作中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因此,处理好专业理论与生产实习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
四、‘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多注重于‘教’,往往忽略了‘学’。其实,‘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不能代替‘学’,却离不开‘学’,影响着‘学’;而‘学’却关系到‘教’,也制约着‘教’,促进着‘教’。只有‘教’与‘学’互相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实现两者的互动统一,必须做到两点:意识教学观念要转变。要树立教要服务于学的思想,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会学生掌握科学地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工艺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学要创新。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由灌入式的教,变为引导式地教;学生由灌入式的学,变为创造式的学,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觉学习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设计出教过之后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教以致学,学以致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五、课堂的严肃性与活泼性的关系
严肃的课堂秩序和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专业课教学,其内容大多是“纯理论性”的条文,“机械而刻板”,真实而难以生动。这就要求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活动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自觉克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在保持知识系统、条理规范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并运用形象比喻、生动的语言以及恰如其分的事例等,去涌动激情、轻松酣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水平,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真正成为学生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调节者。
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共同进步,建立一种亲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与学生间应当是一种亲切友好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使教学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教师只有善于同学生教交朋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诚相待,真正变教管式教学为服务式教学,才能是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任何一门学科均有其自身规律性,只有遵循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潜能,与时俱进,勇于教学创新,不断加强学习与交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成果必定被实实在在体现出来。 (作者单位:信阳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