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情感、评价、师生互动”在小学作文中的运用
黎 侠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压轴戏,一直都是许多师生比较关注的话题。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很多老师更是困惑至极,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明明将传授写作知识,揭示写作规律,教会学生写作技巧这些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但是为什么学生还是怕写作文呢?
其实,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是一方面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写作,享受习作的乐趣,这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因材施教,在鼓励中达到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惩罚;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旺旺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学措施。
对于作文,学生的写作基础和潜能是跟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制定目标,实行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让“人人都有果子摘”,变“怕写”为“要写”、“乐写”,在各自的自由发展区,尽可能地发挥最好的习作水平,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赏识学生,只要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句话写得好,或一的地方有新意,就应适时地给予鼓励,不断增加学生的写作信心。
二、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找“下锅之米”,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学生写作文,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诚然,没有米做不出米饭,没有豆子榨不出油。那么“米”从何而来呢?
其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大部分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学生不善于观察。因此,“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们应当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引导他们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于永正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与孩子们一块去菜花地捉虫,不动声色的提示学生观察胆小的女生的表情;他带孩子们到公园郊游,司空见惯的柳树也成了写作的极好题材;他还不遗余力地把音乐、绘画带进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艺术的真谛,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美--------就这样,在劳动中,在生活中,在艺术熏陶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世界,时时处处加以点拨,使平凡事也能生辉,让学生对于小题也能大作。同时,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还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素材,确立具有较强情绪色彩且能使学生有话可说的习作题材,对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了新鲜有趣的事例,要写好作文,还应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在有趣的事也变得平淡无奇。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待作文时,学生遣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才不会感到“心中有话说不出”。
三、体验成功,使学生在肯定中得到写作的乐趣
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使学生的写作得到认可,这时,他的写作欲会不断膨胀,即使老师不作要求,他都会主动写,因此,我在进行作文评改时,注重对学生的肯定,通过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作文的成果,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提高作文的能力。
我觉得评改一篇作文时,首要任务是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的激励学生,在评分时宜宽不宜紧,用赞扬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对优秀作文尽量打高分,甚至打满分,还可以“百分+超优分”进行评价,在不断的肯定中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喜悦。
其次,展示学生的作文,也是最好的鼓励方式。
当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的作文,动情地赞扬文章中的绝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学生敬佩的目光,让同学们猜猜或报出作者的姓名,并请作者在掌声中领回自己的作文本,这对于学生是多么大的鼓励呀!
再次,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成果展示建立平台。对于每次选出来的优秀作文(尽量面向大多数,对于一些文字功底弱的同学可以改成精彩片段)让他们自己誉写好,张贴在班级的“成果展示”栏里,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行。对于档次较高的优秀习作,鼓励他们积极投稿,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另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机会,切合实际写好文章。心中有了烦恼、委屈,我鼓励他们给远方的亲友,爸爸妈妈或老师写信诉说;当我国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努力拼搏,勇夺52金时,我引导他们记录下自己内心深处的点点感动-------使学生感到“写作有了用武之地”,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写作乐趣,更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所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使学生享受作文的乐趣,真正使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