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构建
李晓欣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构建,提出成员组成、功能定位、制度建设、活动方式四个注意事项,以期为当前职业学校的重点工作即名师工作室的构建提供参考。
名师工作室由普通教育率先创立,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名师工作室已成为职业学校重点工作之一。
然而纵观职业学校各种名师工作室的构建,笔者发现,有相当部分已建成的仅仅是一间办公室状态,还没有具体的建设规划和建设成果,名师工作室为“建”而存在。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员组成
名师工作室一般由一名名师领衔,若干名骨干教师组成。名师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笔者认为,要成为职业学校的名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二要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和专业技能;三要有较突出的教育教学科研业绩,如已获得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创新等)一等奖等,同时应在企行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应是同一领域的优秀教师,且这些教师往往在年龄、教科研水平等方面与主持人有一定差距,通过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可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现在有个别名师工作室,为了保证建设成果,在建设初期把比主持人更具备名师特质的教师也放在工作室中,笔者认为是不恰当的。另外,工作室的成员数量也要少而精。作为一个组织,人数过多往往难以保证活动的效果,也达不到名师引领的初衷。
二、功能定位
创建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旨在进一步发挥知名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研发和推广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速优秀教师培养,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职业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每个名师工作室的功能不尽相同,它可以是教师发展的平台、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实验基地、技能大赛的工作间、校企合作的窗口等。具体到某个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特色,打造职业学校的品牌。
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卜福民园林工作室,借鉴日本“工匠精神”和新加坡“未来技能”培训先进经验,探索“专业技能导师制”,以构建具有园林名师工作室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新模式。该工作室定位于帮助专业教师、学生和社会、行业技术技能需求人员提升职业技能,为他们勾画出属于自己发展的技术技能路线图,搭建多种桥梁实现自我。
又如苏州市李建红信诚财会工作室,坚持以德树人、以德育人。通过建设,要将名师工作室建成财经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教科研基地和产学研的结合体。努力实现“提供一个平台、带出一支团队、产生一批成果、形成一张网络”的目标,打造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能精进、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再如省太仓中专初步形成了两代三类工作室的建设态势。第一代是由校长主持的周新源名师工作室,主要为课改科研型,此外还有邢晓东艺术设计工作室等6个,主要为技术服务型;第二代为学校评出的四位专业建设领军人才成立的名师工作室,称为综合探究型。第一代工作室为第二工作室的成立培育了骨干。
此外,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既要有长期的功能定位,也要有短期的目标制定;教与研要相结合,技能教学要与行企业发展适应,才能使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回归学生,为职业教育服务。
三、制度建设
早在2013年5月,苏州市召开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推进会,在省内率先制定下发了《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和《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考核办法》,使各校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有了规范和依据,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之路。
在市级制度的保障下,各职业学校也纷纷出台校级细则,进一步落实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和考核,推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
如例会制度,要求工作室确定每月具体活动时间,使工作室团队每月都有一定时间聚集到一起,对有计划开展活动是个保障。
再如考核制度,从工作室自身组织建设、团队建设、产教研活动、示范引领等方面,加强对工作室考核。同时每年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成员整体发展。
四、活动方式
名师工作室能否“名”副其实的关键是工作室活动的开展。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可以有所侧重,但活动要经常性开展,方式要多样化,才能发挥工作室的最大效果。
如结合工作室功能,每位成员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具体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科研等多方面。又如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名师出自课堂,工作室的成员大多来自教学一线,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理应成为主要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围绕教学展开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观摩、反思交流等,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再如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这方面要多与企行业联系,让工作室成员参加下企业实践、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在职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的构建过程中,要把握成员组成、功能定位、制度建设、活动方式四个注意事项,方能使其发挥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成为专业教师发展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苏州为例”(项目编号:ZZZ7)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