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山水情怀
刘青山
近现代中国风景油画取众家所长,在神韵、笔法、布局等方面有均有突破,与国外油画能够一较长短,其中对中国风景油画影响最大当属中国山水画,因此在近现代中国风景油画当中能够或多或少的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子,其中的代表大师有汤小铭、陈逸飞、王沂东、吴冠中等等,他们擅长将中国山水画当中的布景、色彩等构思,运用于风景油画当中,勾勒出一幅幅带有浓重东方韵味的风景油画,因此本文从“山水”情怀入手,对此方面进行分析。
一、布景手法
中国山水画“六论法”当中,将“气韵生动”排在第一位,其中的“气韵”儿子便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所谓“气”者包括环境、意识、思想,所谓韵者包括因时行意、因意孕笔、因笔生思,二者联合在一起,就是讲究对正副画的布局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因意的构思布局,我们称之为布景手法,每一个人的布景手法不同,所产生的“风骨”自然不同,所以中国山水画变化万千,不追逐一笔一划的精巧,却格外注重精巧之外的意蕴。这一理论对现代风油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风景油画由国外流入我国,只停留在印象、写实、抽象、空间等几派别的模仿学习的层面上,运用各派别的理念柔和风景油画的创作技巧,如:“挫、拍、揉、线、扫、跺”等进行构图,虽然不失其精妙,但完全处于模仿的基础之上,缺乏民族内涵以及中国风采,直到近现代颜文梁、吴冠中、林风眠等大师崛起,提倡风景油画应当蕴含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意蕴,此时风景油画才从单纯的模仿上向“融合”方向迈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将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布景手法融入到风景油画当中,其中如陈逸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的风景油画带有浓重的东方神韵,不仅是形同内在神韵也份属东方,如《黄河颂》、《西厢待月》等,就是将中国山水画中的气韵带入了风景油画当中,尤其是《西厢待月》人、景、物三元交融,彼此映照,有着中国古典式山水寄情的婉约,同时也有着西方风景人物油画的细腻,在布景上已经得到了山水气韵的精髓。
二、色彩的运用
追求色彩单纯、色阶简单是当代中国风景油画的潮流,这一潮流思想、理念以及技巧完全是摘自于中国山水风景画。西方传统油画讲究色阶纯正,如黑色代表尊贵、白色代表圣洁,在传统西方油画当中尽量使用少量的色彩而达到直诉画意的效果,无独有偶,我国山水笔墨画也讲究“色单而形一”认为“丹青竞色、反失山水真容”,讲究笔墨之外见真谛,并不单纯的依赖颜色对山水内容进行写真描绘,而是寄情与山水通过画意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而西方油画当中近现代对色彩的偏好开始增强,强调环境、光影对事物色彩的影响,强调以自然真实的色彩反应自然真实的事物。西方风景油画传统与当代的两种风格并没有好坏区分,只有囿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成因,当代事物蓬勃发展,在追求美的途径上每个人有自身不同的理解,有繁花似锦必然有笔墨寄情,而中国风景油画家在近现代油画绘画上都偏向于传统山水油画创作,用几种甚至一种色阶进行油画创作,如王沂东的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如他的《蒙山雨》就摒弃了繁复的色彩创作,而是入情、入境,运用大篇幅的单一纯色描绘蒙山,一时间浓郁的乡土气息迸发,单一色彩带来的震撼力以及整体效果就此凸显。
三、笔法的控制
油画的笔法包括“拍、蹭、点、摔、涂”等,讲究肌理、笔触,从线条上或者顿笔处看画家赋予油画的细腻情感,而中国山水画则讲究“骨法”,将精神与意境直接融入到笔法当中,将笔法与画风连接起来,使其成为完整的一体,中国山水画在这方面特别讲究笔法当中的“染与皴、快与慢、点与线”强调施法自然,不在一笔一划当中追寻所谓的肌理、笔触,而是从整体画风与画意的结合方向入手,融合笔法技巧形成完整的画风创作。当然中国山水画与风景油画在材料、创作上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完全的照搬,但在创作情境上,以及创作思想意识上,西方风景油画完全可以与中国山水油画相互融合,抛弃局部的技巧融合,而着眼于大局观的融合。
四、位置的安排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对画面位置的安排都是非常讲究的,中国绘画称之为“章法”或“布局”,而我们通常称为“构图”。东晋顾恺之提出的“置陈布势”,南齐谢赫提出的“经营位置”,都是同一个论题,揭示了画面形象位置不是随便填塞、罗列,而是必须加以经营、安排。郭熙在其《林泉高致·山水训·画诀》中提到“三远”、“三大”等等,是山水画中章法的细则。可见,构图讲究虚实相间,追求一种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南宋马远、夏圭多用“一角”、“半边”之构图形式,章法疏简,境界旷幽。西方绘画则多采用几何形的构图形式,如:三角形、S形、圆形等。在布局上中国绘画更加灵活多变,但是它也有着对立而又统一的法则,如“疏密、轻重、开合、虚实、偏正、繁简、阴阳、背向”。近来中国的风景油画家常采用中国画的构图格式,如很多采用屏风式,给人视觉上纵远、空旷之感。
结语:中国风景油画与山水画的融合,不仅是画派之间的交流,更是技巧、意境、思想上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思想碰撞,沿袭借鉴中国山水风景画并不能完全的脱尘出新,但是这种思想意识上的交流,以及不局限于一派的思想情怀,才是推动中国风景油画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