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大众幸福
陶焕霞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林蕴晖的文章《从消灭私有制到以人为本》中,他指出了我国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问题,重点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他认为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是消灭私有制,在文章中大批特批消灭私有制这一认识和做法。更是抓住我党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走过的弯路不放,一再批判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我认为把这一错误全部推给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尤其是推给毛主席是极不公允的。从1516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开始算起,社会主义的发展历时500年。这一段时间可以比喻说是沧海桑田,当然也可以说是沧海一粟。对于一种社会制度而言,后者的说法更为贴切。犹如一个人还处在他的孩童时代,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处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中。而在我国,这一时间更短,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算起,至今不足百年,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仅限于马列原著和前苏联的样板。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重大区别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并且老祖宗只是提供了社会主义基本的原理和自己的设想,当然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客观事实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停的改变。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前苏联把自己高度集权的单一的模式强加给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又不得不接受其援助。我国领导人虽然受其影响,但也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探索。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个新生事物,前苏联在探索,我国也在探索。这一过程本来就及其复杂,成功和失败同属于探索中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正是有前人证实了此路不行,我们才可以不走弯路,另辟蹊径。从这一点看,我们更应该感谢他们做出的贡献。
同时,林蕴晖也指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精辟论断已经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可。这当然也包括历届党中央之后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我认为这一点比较中肯。这也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在吸取了经验教训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中国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榨之苦,遍尝军阀混战的颠沛流离,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定要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大家和谐共存,共享太平安康的幸福生活。于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49年10月1日终于向世人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已经开启,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探索为继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此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是深化改革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大会。全会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且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决定》在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的同时,对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在新的历史阶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总纲。
全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诠释。分别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法治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让经济更快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让体制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让政府更加高效;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更加有序;全面深化改革,让分配更加合理;全面深化改革,让环境更加宜人;全面深化改革,让法制更加健全;全面深化改革,让文化更加多彩;全面深化改革,让人们更加幸福。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是否可以认为,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观,而不是一种什么具体的制度,更不是建立了一种什么制度就说明实现了社会主义。”我认为这一观点不对。马恩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制度,而在马恩理论指导下建党建国的共产党人继承其衣钵,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那种非要把中国的制度打上外国的烙印,把社会主义说成是一种价值观的观点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当今的中国言论自由,当然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也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改革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对于这种妄图拉历史倒车的言论,我们也必须予以重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矛盾运动中进步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2、劳动者在生产资料中的地位;3、产品如何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占有,劳动者依据社会分工不同,从事不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产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兼顾效率与公平。我们应当明白: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全面胜利;唯有如此,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梦。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