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快乐
罗 鑫
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严格限制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快乐,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快乐体育教学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快乐,从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领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创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
首先,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思维,推动快乐体育的发展。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寻找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难度适中、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不断更新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而不是枯燥、一尘不变的准备活动。又如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可采用游戏、竞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学生活学巧练,达到自我锻炼,自我体验乐趣的目的。再如结束部分的放松整理运动,可引用韵律操等形式进行,让师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跳起来、笑起来,并在欢快的气氛中放松身心。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能够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这样的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快乐体育课。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条件和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 “平衡的心态中”、“需要的满足中”去探索、发现、学知,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跳高教学中,运动能力强、跳高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应对跳高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更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鼓励。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成动作后,老师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称赞方式,例如身体素质好的同学老师从质量方面来表扬,而一般或胆小的学生,老师表扬就要从表情和胆量方面做鼓励性肯定,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让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意愿。这样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长处。
三、在课外活动中延续快乐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进行课外辅导,是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学校体育的传统。如果有条件可以开办体育俱乐部或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体育课上由于时间紧,人员层次不齐使得大部分同学的训练强度和锻炼目的达不到。进行课外活动时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娱乐性、健身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爱的项目进行活动,体育老师在场进行组织和指导。操场上,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在参与和竞赛中将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技能,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课外活动成为了学生的乐园,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他们才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作者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ight-��:x0� �(二)全程引导者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如果承担职业指导工作就应该树立全程化指导的意识,从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各有侧重,分步实施。对于大一新生,重点在于树立就业理念,启发职业梦想,订立目标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发展前景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为将来就业早作思想准备;对于大学中年级学生,重点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在这些环节中积累经验,了解社会并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成功就业打好基础;对于大四(高职院校是大三)学生则重点培养他们的求职技巧,开展模拟面试,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其调整就业心理,以适应社会,鼓励学生善于把握机会,多渠道灵活就业。
(三)督促者
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后,由于人都有惰性,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职业指导过程中督促学生按期执行并完成职业生涯的各个步骤,并根据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作出调适,不断接近目标,直至完成目标。
(四)心理疏导者
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准备不足,常常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倍感压力,甚至产生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承担职业指导的辅导员老师耐心疏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树立自信心,调整心态,形成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辅导员在高校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领导下身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沿,有着天然的职业指导的便利因素。辅导员做好自身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是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辅导员应整合政策资源、信息资源、知识素质资源等,发挥好自身优势,全方位打造自身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