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社团,让“流动的花朵”绽放
谷凌云 李伟彬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是一所建在农村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围绕“让每一个学生因体验而精彩”的发展理念和“做最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依托乡土资源,把社团活动与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努力打造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课程化、品牌化社团,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智慧的灵性和魅力。
一、定位——为每一个乡村孩子
*学生特点:90%以上来自农村,父母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 95%以上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课外兴趣小组,很少有发展个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师资特点:学校教师平均年龄25.5岁,各有专长,兴趣爱好广泛,接受能力强,能胜任社团的指导工作。
*校域特点:学校位于省级度假区,环境静谧优美,校园宽敞明亮,专用室及仪器配备均达到省规标准。尤其在校外,我们利用东边五亩多荒地建设了一处劳动实践基地。建校以来我们就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将“体验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
基于以上特点,遵循“因势利导、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三个原则。全校100%的学生都能参与社团活动,每一名学生每学年至少自主选报、参加一个学生社团。
二、运行——挖内涵、重研究、巧实施
我们制定了《千山路小学社团建设实施方案》,确立了以课程建设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为主渠道的运行思路,确保社团建设扎实有效开展。
(一)教师先行,注重研发
在教师培养中,我们通过“骨干引领,梯次提高”等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定期安排社团教师分批次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像我校的李伟彬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2009年,千山劳动基地成立伊始,她带领学生承包了小麦实践基地,变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将小麦秆等废弃材料收集起来进行艺术加工。我们的美术组老师先后成立了麦秆画、玉米皮画、五谷画等5个社团,为学校社团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开发课程,菜单选课
我们各年级同社团指导教师共同成立了大备课组,规划社团发展,设计课程目标,从课堂普及、课程提高、等方面开展备课研讨活动,经过几年的积累,教师对社团工作研究日趋深入,现已形成《经典诵读》、《躬耕体验》、等系列社团教材,并逐步形成系统细致、层层深入的分级活动目标和内容。大家看,这就是我校《田园美术》社团的课程体系。
一级课程:以学习制作叶贴画,掌握相关技法,探究叶贴画的发展,提高学生想像力为目标,学习制作“美丽自然”为主题的叶贴画,掌握相关技法,探究叶贴画的发展。二级课程:以学习制作五谷画,掌握相关技法,探究五谷画的发展,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为目标,学习制作“花鸟虫鱼”为主题的五谷画,掌握相关技法,探究五谷画的发展。三级课程:以学习制作玉米皮画,掌握相关技法,探究玉米皮画的发展,提高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学习制作“田园趣事”为主题的玉米皮画,掌握相关技法,探究玉米皮画的发展。四级课程:以学习制作麦秆画,掌握相关制作技法,探究麦秆画的历史及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学习制作“田园意境”为主题的麦秆画,掌握相关制作技法,探究麦秆画的历史及发展。
在实施上,推行2+2的管理模式:“课程普及+特长培养”、“连堂走班选课+微课跟进辅导”,在体验教育特色理念引领下的“体验校本课程”,每周二下午两节课连堂走班选报课程,普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每周三的微课面向部分学生发展特长,提升社团品质。
(三)科学管理,保障过程
从拟定《社团章程》入手,建立三项制度,力求社团管理科学、规范。
“晋级制度”。根据学生社团课程的目标,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严格的晋级制度,满足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螺旋上升。
“师徒制度”。在社团中根据技术及能力的水平搭配“一对一的师徒”帮带,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互动性。
“沟通制度”。采用“5+2”的留言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反馈,全面提高。每次社团活动“5分钟总结”,与学生面对面提出问题,肯定进步;“2种渠道反馈”,即通过微信、QQ群及时上传孩子们的社团活动的图片和文字,调动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社团管理。
(四)跟踪指导,体验评价
教师层面,我们采取了“申报认领社团——编写社团教材——按照目标落实——定期进行评估——成果展示推介”五步评价方式,定期对表现突出的社团、教师进行表彰。
三、成效——春色满园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社团建设工作正从“小荷初露“走向”浅草没蹄“,从凤毛麟角走向春色满园。如今,缤纷的社团已经成为了千山路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各社团鲜明的体验特点,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特色的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从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活动组织、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开拓创新。同时将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留守儿童工作深度融合,为学校特色建设赢得新的发展。“东风踏处绽春雷,金秋归来果满枝”,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千山路小学一定能释放更多的活力与精彩,让每一朵流动的花朵灿烂绽放!
(作者单位:威海市千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