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学家的尼采
尹世芬
德国思想大师尼采涉猎众多领域,特别是哲学、美学,成就了他的赫赫威名。然而世人也不应忽略尼采还是一个教育学家。尼采对当时代的德国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教育只是为国家服务的工具;而在当下的中国,“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也使得教育成了赚钱的敲门砖。鉴于二者内在的关联,尼采的教育观研究势在必行。在他的指引下,美育成了时下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
要说1872年的尼采写出《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文,能够对当今的中国仍有启迪作用,也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我国义务教育是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的概念,1619年魏玛率先实施了义务教育,直到1819年整个德国已大致完成了关于义务教育的法规及保障措施。尼采写该书时距之半个世纪了。而中国1985年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际,距今正好30年。期间科教兴国被定为国策,巩固“两基”的政策基本实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2016年提议将义务教育的年龄界限进行扩展。可见教育的普及在我们可谓达到了空间上的铺盖和时间跨度上的蔓延,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起到十分良好的作用。
(二)我国教育的问题
唯成绩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所谓的教育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技能的培养,舍本逐末以标准答案为准则的成绩高者为上上人。我国教育以高考成绩来划分人才,成绩高者进了211、985等高等学府,毕业后进入国企、500强大公司等都需要学历文凭作为敲砖石,入职以后才会看人的能力问题。为了有一份好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好的大学文凭,要有一个好的文凭必须有高的成绩分数。于是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便是单一化的“唯成绩论”。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带来的僵化、愚蠢的教育理念,必然导致高分低能的教育结果。
(三)我国教育发展的成因
教育本是使自己更高层次更高素养的方式,以区别于其他较低档次的人。不仅在活的时候受人敬仰,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也因自己的所为而流芳百世。只有贵族才能接受的教育成了一种中国“天才”的自豪。《左传·襄公十一年》就有一句话来体现所谓“不朽”:“台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这便是古代百姓追求高素养高层次的三种方式罢了。但是私有制本质的国家形成后,强者战胜弱者才是荣耀,教育成了社会强者战胜社会弱者的途径,这三种提升自我素养的自勉方式后也就成了教育的评价机制,而战利品就是“爵”“禄”。可见教育成了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渠道,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隐性要求。
秦国商鞅变法之前,战国诸侯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权与势是贵族和嫡子们的私有财物,他们才是社会最敬畏的“天才”,其中“天子”是最高形态和代表。也只有血脉纯正的“天之才子”才配拥有受教育的资格,并且教育只是拿来提升自我素养以致被后世传送。而变法后的秦国打破“天之才”的继承制,奉行军功封爵,以鼓励臣子报效国家。立功就是成了低贱百姓拉近与“天才”的距离,准确地说是使自己成为“天才”的唯一途径。
在尼采看来,教育这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也不过就是社会大工厂里的流水线上的半成品,随转带向前滑动,被国家这个“工人”进行作业。教育在尼采眼里成了一种“速成”[1]教育,是为国家服务的工具,教育的成品不过是一个可以“挣很多钱的生物”。这与教育起初的自我勉励和自我期许已牛头不对马嘴,也不再是为成为国家需要的“天才”所必须的塑造基地,没有内在追求,没有审美理想,它变成了行尸走肉。
二、语文学科教育的改革建议
(一)旨趣:教育理念的更新
尼采眼中的教育其实分两种:
Bildung为教化,即一种人文教育、广义上的教育、真正对的教育,以培养天才为旨趣的真正的教育;而Erziehung为塑造,即一种学校教育、教学、培植。尼采反对德国教育机构也即反对学校教育,他们鼓动普及教育,但他们的教育不是受教育者本身的内心需求,他们只是为了生产服务国家、赚钱的机器,不是为了教化众人的素养以生产天才为旨趣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也该改变唯成绩论的荒唐理念,敬畏“百年树人”的理念方针,以塑造内在心理结构、培养审美理想等为旨趣的“天才”教育。
(二)起点: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接受的教育正是为了教育出天才而做的工作,他们要给天才一滴水就得自己备好一桶水,必须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有必要的包容心,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予以开发,成为一个愿意并能够培养出天才的好老师。
(三)过程:教学方法的改善
1.重视国学教育
尼采十分反感当时泛滥的“历史主义教育”,也就是当下我们所受毒害的××概述”“××史”,不能从微观层面直观知识,遑论拿伟大的思想来当做自己人生的导师。为改变这种教与学的错误倾向,尼采提出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带领学生一字一句品读原典,既可以提高学生斟酌字句、谋篇布局的文字能力,巩固学生的古文字语感。又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给养,不至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造成文化的“断代”悲剧。尼采也说:“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一种深刻而高贵的教育才能生长起来”,这里的土壤便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国学原典。
2.提倡美育
尼采眼中的教育是一种培育天才的教育,绝不是教育机构的阶段式教学,而是一种以培育出人文素养深厚、审美理想高雅的“天才”教育,是一种终身性、习惯性的教化。
三、结语
尼采的态度是反对学校教育提倡终身的人文教育,而对于学校教育他还是建议对学生予以美育,这正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