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曲的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根源和灵魂,在歌曲演唱中具有重要意义。要认识和解决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问题,首先要认识到情感因素之于声乐艺术的重要性,在重视情感表现的基础上了解如何培养歌曲情感因素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继而进一步在演唱实践中将歌曲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感染观众达到歌曲演唱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声乐艺术;情感表现;感受力;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1、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因此,在歌唱过程中,必须以情感的体验、情感的表达为前提,让情感成一条主线,贯穿歌曲的始终。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a.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根基
歌唱艺术是人类出于本能的最原始的音乐表现,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因此,人声被称为“最具人文色彩的音响”。古人亦曾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乐记》)更是说明了歌唱艺术是为抒发人类情感而产生的,其根源就是情感表现。
b.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声乐曲仅仅是乐谱上的音符文字,要使歌曲获得生命成为音乐,就需要演唱者不仅要再现歌谱上那些显见的记录,更要去挖掘蕴藏在作品里那些无法记录的情感内容。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和微妙变化,词曲作者内心的文思、乐思与写在纸上的歌谱事实上存在着差距,弥补这种差距,只有通过歌唱者有感情的歌唱,才可能使这种内在的精神记录具有生命意义。所以说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所以感人的根茎,是歌声和音符存在的目的,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作者简介:陈春华,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声乐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710061 TEL:13909232375
2如何培养歌唱者的歌曲情感意识
a.民族与地方风格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不同的民族的歌曲都有其不同的艺术风格,演唱时千万不可混淆。譬如意大利人比较热情,歌唱特点声音是喷薄而出,热情洋溢;德国人就比较严谨、理智,歌曲特点曲调简洁,节奏单纯,旋律富于概括性;俄罗斯人豪爽乐观;日本人细腻、多愁善感,节奏型较少,一词多音的拖腔很明显。再拿少数民族来说,蒙古族歌曲辽阔豪放的草原意境,旋律悠长舒展,节奏奔放自由;藏族的歌曲则朴质细腻、节奏整齐;维吾尔族歌曲则在婉转深情的旋律中具有强烈的节奏性等。在演唱时用恰如其分的声音方式表现出来。如果演唱德国作品用意大利式的热情,藏族歌曲用维吾尔族的奔放自由就显然十分不恰当了。一个声乐演唱者会接触到一些不同民族艺术风格的作品,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唱好本民族的歌曲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各自的声音条件把握多种民族风格作品,扩大自己声音表情的适应性。
b.体裁与形式风格
声乐作品的体裁是演唱者拿到一个歌曲首先应该把握的情感表现的基础问题。声乐体裁是多种多样的,颂歌、劳动歌曲、进行曲、歌舞曲、诙谐与讽刺歌曲、摇篮曲、小夜曲、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剧等等,由于内容与情感表现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比如颂歌一般趋于典雅、雄浑、豪放,气势宽广;劳动歌曲一般洗练、劲健,节奏昂扬;进行曲趋于沉着、精神,铿锵有力;歌舞曲飘逸、流动,富于韵律;诙谐幽默歌曲趋于含蓄、疏野,自然谐趣;摇篮曲与小夜曲趋于自然、委婉,抒情绮丽;抒情歌曲则大都纤秾、缜密,各有情态;而叙事歌曲大都实境、旷达,自有情趣……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演唱者在体裁风格基础上把握歌曲的整体情绪情感,运用合理的咬字、吐字的强弱,力度变化,语句高低起伏的语势的整体感等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
c.时代与个人风格
艺术是对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声乐艺术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必然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是人民心声与时代的写照。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都表现着社会的心理。”歌唱者既是歌曲的理解者,又是歌声形象的创造者,歌唱者要深入挖掘和表现歌曲的思想情感内涵,就必须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和词曲作者的个人风格、创作背景。分析歌曲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拿近代中国歌曲来说吧,“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现了新音乐,风格新颖、铿锵有力,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和愿望;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在旦夕,广大人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创作出《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渔光曲》等描述广大人民英勇抗敌,反映人民生活困苦的声乐作品。我们在歌唱这些声乐作品时只有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才能将革命者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必胜的信念以及对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同情等思想情感充分诠释出来。
3音乐表现手法与情感表现在演唱实践中如何相融合
了解了歌曲的艺术风格、情感基调等整体特征后,我们如何从细节出发,从音乐的各种对比处理着手,使歌唱中的每个细节都与情感表现相融合。
a.歌曲演唱中声音变化的对比处理
掌握了一首歌曲的艺术风格、基本剧情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掌握了其基本情调,掌握了歌曲感情的“主旋律”。然而要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将歌曲情感更加鲜明深刻的表现出来,还必须着重的把握歌曲情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歌曲情感的变化发展只有通过声音变化的对比处理才能实现。歌唱者必须广泛而巧妙地运用各种音乐因素的变化、对比、更换等来把歌曲的感情呈现给听众。
b.歌曲演唱中声音力度变化的对比处理
声音力度对歌曲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演唱一首歌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强音或者都是弱音,演唱者必须对歌曲的情景、情绪,及情感层次和情感的发展而赋予不同的声音强度。例如歌曲《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段,情绪由悲愤逐渐转向激昂。因此,在处理中出现由中弱(mf)到强(f)到很强(ff)的递增变化,使音乐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效地表现了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根据情感的层层深入,步步深化,把握“渐强”、“渐弱”的“渐”字。它是歌曲情感发展变化的中间纽带,即“渐”字做得好,歌曲就自然优美,完整感人。《风萧瑟》第二段第二句“在人生的长河里,为什么尽是风急浪险的漩涡”中的“漩”字音长为一小节三拍又是渐强,推动情绪并在“涡”字上形成最强,紧接在后面的是“落叶啊,请你告诉我……”的感叹和倾诉,使歌曲的情绪逐渐激动达到高潮。所以演唱者在处理声音力度强弱变化要恰到好处,要自然,防止突兀,装腔作势,做到曲尽意未尽,回味无穷。
c.歌曲演唱中声音音色变化的对比处理
演唱时声音色彩是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同的声音色彩表现不同的情绪。歌声的色彩就是歌声的表现力,歌声色彩越丰富就越感人。一定要根据情绪和情感的需要而选用恰当的音色。如有的乐句唱得较明亮以表现欢快的情绪;有的乐句运用较黯淡的音色表现悲伤的情绪;有的乐句唱得雄壮一些;有的乐句音色委婉,各抒其情,各达其意。要根据歌曲情感发展的对比运用恰当的音色。
歌曲《黄水谣》,全区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始到“喜洋洋”描写敌人入侵前黄河东岸沃壤千里,男女老少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应运用较为明亮的音色歌颂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景;第二段情景一转“自从鬼子来……回不了家乡”,描述敌人入侵后人民的灾难,带有沉痛激愤的情绪,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那种明亮的音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较为深沉、黯淡的音色,更为缓慢的低沉的旋律,表现沉痛的、激愤的、仇恨的情绪;从“黄水奔流日夜忙”到曲终为第三段,音乐上重复了第一段开始的旋律,描写黄河之水依然日夜奔流,但人民的美好生活已遭到敌人入侵的破坏,“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只留下一幅凄凉的景象。带有强烈的痛苦、希望、仇恨、斗争的情绪,因此要运用较深沉而坚定、雄壮的音色表现人民对敌人的愤恨与斗争的坚定意志。
d.歌曲演唱中速度变化的对比处理
歌曲演唱的速度变化、对比在歌唱表演中至关重要,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 速度反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决定速度。例如:欢快活泼的歌曲,演唱速度较快;哀痛而忧伤的歌曲则用沉重而缓慢的速度;坚定而有力的情绪用进行速度。速度反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决定速度。例如,表现悲伤的情绪和情感的歌曲《小白菜》决定了演唱的速度是稍慢的,表现欢快情绪的《一杯美酒》决定了演唱速度是稍快的。
歌唱者不仅要尊重作曲家标示的速度标记,而且要能动的根据歌曲的情绪、情感发展来把握速度的变化、对比。在演唱中会经常出现一首歌中的速度对比,乐句中的速度变化,甚至一个字中的速度变化,这些处理可由演唱者在理解作品的寓意的前提下自由处理。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问题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宏观上,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认识到情感表现的重要性,练就较高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的同时,还应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文化修养,要多涉猎和学习有关文学、戏剧、诗歌、美术、舞蹈、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其他姊妹艺术及文化知识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对于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拿到一首新的声乐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用心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再勾出他所处的环境、情景,掌握歌曲情感的“主旋律”。微观上,我们要从声乐作品的细节入手,用合理的声音变化的对比来表现歌曲情感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歌曲的理解更深刻,更具艺术性。最后我们要在舞台表现上下功夫,将歌唱与一些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相结合,更好的诠释歌曲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