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气息——浅谈蒙克的《春》
赵 洁
生死一直是人们所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也是众多艺术家绘画表现的主题。死亡不仅仅是艺术的终结更是人们对生命的反思。本文分别从蒙克的作品《春》的创作背景、绘画风格、情感表达、
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述。从作品中体会蒙克对生命的理解。
从文艺复兴开始,古典传统一直是艺术家们绘画的观念。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艺术家们开始由客观转向主观,主张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和内在情感的信息。从绘画本身来讲,艺术家们更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本身的重要性。无疑,爱德华·蒙克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是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的作品与他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蒙克五岁丧母,十四岁时最爱的姐姐索菲娅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妹妹精神失常,自己也体弱多病,死亡与疾病一直伴随着他,造成了他忧郁孤独的性格。艺术产生于自觉,产生于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是相对再现所说的,表现主义就是靠情绪化地使用色彩和线条来造成冲击。蒙克曾说过:“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一、创作背景
《春》创作于一八八九年,此时蒙克二十六岁。在一八八五年时,蒙克曾去巴黎作短期学习,受到印象派风格的影响。在一八八九年,蒙克获得政府奖学金再次去巴黎学习,在那里开始探讨后印象派的艺术。蒙克思想上也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其画风转向了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在这一年,蒙克的父亲去世了,对他来说又是一次严重的精神打击。蒙克曾这样写道:“我总是与死亡生活在一起——我的母亲、姐姐、我的祖父、我的父亲——他们都相继离开了我,打开我记忆的闸门,每一件事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事都历历在目。”他面对死亡、孤独的经历更激励着他从事自己的艺术活动。这幅作品也受到罗宾逊拍摄的照片《消残》启迪而创作的众多油画之一。
二、绘画风格
在文学上,蒙克受到爱米尔·左拉的小说和易卜生戏剧的影响。在思想上,蒙克与尼采的唯意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相通的。《春》是蒙克自然主义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面色苍白的少女,另一个是正在编织的妇女,这两个人物被作者安排到画面的左半部,画面的左下角画了桌子的一角,桌子挡住了妇女的臀部,在画面中运用遮挡可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画面的右半部是一个窗户,天气晴朗,明媚的阳光从窗户透进来,照在了少女苍白的脸上,窗户台上放置了几盆绿色植物,在阳光中色彩鲜艳,生机盎然,与少女虚弱无力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面强烈的光线与屋内阴郁灰暗的颜色形成对比,如同生与死的对比。画面也是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少女手里血迹斑斑的手帕、苍白的脸色、无力的神态以及白色枕头都暗示这个红发少女已走到了生命的边缘。旁边妇女手里的编织是画面中唯一的声响,仿佛毛线一断少女就会死去一般。画面用了大量的补色,比如窗户阴影部分的紫色和亮处的黄色,人物衣服的蓝色和后面橙色的柜子,从整体看画面属于黄绿色调,可以看出作者受到了当时印象派的影响。
三、情感的表达
蒙克的一生中画了大量的作品,大多是描述生命与死亡、孤独忧郁等充满悲剧色彩的描写人心灵的艺术作品。蒙克在日记中写道:“疾病、疯狂和死亡犹如黑色天使从天上注视着我,终身陪伴左右。”真正的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在作品中,蒙克常常用阴影和色环将人物包围来表现人的恐惧、不安、绝望等心理。蒙克的作品是无情地摒弃形式、简洁、优雅、整体、现实,完全以艺术天赋本能地洞察和表现心灵。蒙克用夸张的色彩和不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心灵之作。
四、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
蒙克被誉为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先后经历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纳比派到表现主义的发展变化。他对德国的表现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以对生存的不安、死亡的恐惧、爱情的迷恋的个人情感对人性的美与丑进行解剖,他是描述人灵魂深处的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克鲁格这样评价蒙克:“他画的画与其他的艺术家所画的画是不同的,他只观察那些最重要的东西,而这自然成了他的作品的全部内容,因此,蒙克的画常常是‘没有完成’一样,因为人们都很喜欢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他们通过欣赏可以完成它。当一个艺术家最后说一切都在他头脑中时,他的艺术作品就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蒙克超过其他各类画家的长处,他真正知道怎样显示出他的思想情感,也就是为了这个,他把其他的一切都置之于次要地位。”艺术的本质就是单纯。蒙克与谢赫的“六法”之一的“随类赋彩”的色彩心理的表现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让人体会到了艺术既是生命自身。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人起了很大的影响,为美术史增添了炫丽的一页。(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