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引学生走进来 领学生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6-04-08 15:17:59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166 次

引学生走进来 领学生走出去

曹 枫

宋人陈善谈读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现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扪虱新话》)。

这段论述,用于写作教学,也是切中肯綮的。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有规律和要领可循的。所谓“文无定法,大体须有。”作为一名语言教师,首先要会引导学生“人”文;但“入”不是目的,“入”的目的是为了“出”。认识了写作的一般规律,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领,“见得亲切”,就要“学以致用”;并且最终要“用得透脱”,方为得尽“作文”之法。所以,若把写作比作一座“殿堂”,我们要善于“引学生走进来”,要更善于“领学生走出去”。

所谓“引学生走进来”,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给学生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领学生走出去”,则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关注现实,体验生活,锻炼思想,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真正把写作作为自己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引学生走进来,领学生走出去。”二者之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种终生受益的能力和素养。

一、引学生走进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学生走进来,第一步就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可引导学生去欣赏和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去发现和领悟生活中的美,生活和艺术的美,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

第二步,要交给学生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首先,要是要用好课本这个“例子”。教材选用的,都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精华。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分析和理解、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家的创造意图和技巧,从中领悟创作的规律和要领。

教材和课堂所能给予学生的毕竟有限,要给学生一个更为丰富、更为浩瀚的世界——书的世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引导学生去博览群书。教师可根据各年龄阶段有步骤的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文学作品,并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如电视、电脑网络及各种有声读,充分拓展求知之源。

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平日坚持写日记、周记、生活随笔,古谚曰:“习伏众神”。“文入妙来无过熟”。多写自然“熟”,“熟”自能“生巧”。

二、领学生走出去

(一)走出课堂,步入社会,体验生活,关注人生。

进行写作教学阅读是重要途径。然而,阅读只是“流”,生活才是创作之“源”,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堂外边那个五光十色,天高海阔的世界。许多学生写作时,苦于无处下笔,原因就在于日常疏于观察。愈是司空见惯,愈是熟视无睹。要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上学途中,可以观察草木的萌发,树叶的凋落;来到学校可以观察踊跃的身影,琅琅的书声;回到家里可以观察祖母的银丝,父母的汗滴,孩童的嬉戏……留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关注生活的日新月异。尤其在节假日,要引导学生到父母身边去,到市场上去,到社会中去,去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去体验社会变革对人们思想、精神的冲击,去聆听普通百姓的心声。去年寒假,我们组织了以“到父母身边去,到乡村、街道、工厂去”为口号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学后组织了征文活动。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走到父母身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之深,望之切”;“走进社会生活,我才看清自己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才明白我们周围曾发生过和发生着什么,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这次活动,我强烈的意识到:在当代社会中,自己最缺少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二)训练思路,开拓思路,锤炼思想,陶冶情感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而以思维为核心。刘心武在《同文学青年的对话》中说,倘若仅仅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独到深刻的见解,那么写出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通过日常的观察和积累,有了写作素材,还要对素材进行分析、筛选、加工和再创作。这是创作的关键步骤。“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袁枚《随园诗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年儿童时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文之前先做人”,早已成为学人的共识,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做客观的、辨证的分析,引导、启发他们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对世间百态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心、助人为乐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思想境界的提高,表现在作文中,是主题思想的深化。

(三)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或者说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继承而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富有新意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灵魂。通过逐级的训练,学生懂得了写作的基本要领,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能够写出较为规范的文章,但又极易落入程式化、模式化、千篇一律的窠臼。好的教师就应善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已有规范和模式,开启思路,另辟蹊径,写出生气,写出灵性,表现出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来。这才是所谓的“出”文,且“出得透脱”。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求教师要丰富,要有意营造一种自由、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力倡导、鼓励、弘扬创新,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异想天开”,而决不以教条的利剑,扼杀学生每一丝智慧的闪光。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师要善用点播之术,点破混沌,把学生导入柳暗花明的境界中来。

每一次作文,都充满了惊喜;每一次作文,都溅射着智慧的闪光。欣赏着一篇篇习作,总有一种如沐春风、心旷神怡之感,每一次作文中,都能清晰的反映出学生成长的足迹,浏览着这一篇篇作品,似乎亲自听到一颗颗纯真的心灵的歌唱,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亲眼看着�亲手种下的果实一天天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不正是农人——不,每一个劳动者,最大的幸福吗?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学校)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