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男权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在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反映在已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中。结合现已出土的大量唐三彩贵妇俑,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一窥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原貌。本文通过对唐三彩贵妇俑的分析,明确了唐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这一事实,并指出唐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三彩 ;贵妇俑;妇女;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女性一直屈从于男权思想之下,中国的女性从小就要接受“三从四德”“以夫为纲”的教育,长大后婚姻也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是天理昭昭,所以每一朝的女性都是不幸的,唐代也不例外,唐代300年间的妇女是数千年来一直处于卑下地位的古代妇女中的一群。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她们与前辈后代又不完全相同,她们是中国古代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群,与其他朝代,尤其是明清妇女相比,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那么卑贱,所受的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要少一些,有较多的自由。这种幸运是有原因的,它与唐王朝的强盛和统治阶级的开放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统一,经济的发达以及繁荣的对外贸易,使大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独领风骚,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唐朝时期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呈现出开放、活泼的态势,这也反映在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妇女的日常生活中。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许多古籍里面找到确凿的证据。下面,我们就以出土的几件唐三彩贵妇俑为例逐一论述,其中包含坐俑、立俑和骑马俑。
1955年在陕西西安东郊王家坟唐墓出土过一件三彩女坐俑(左图),此俑通高48.5cm,,身穿半袖上衣,坦胸露乳,外罩白色短褂,绿色长裙束于胸前,长裙自上而下逐渐宽舒,长垂于地,长裙绣有黄色花纹,与嫩绿色长裙相得益彰。妇女左手作持镜状,右手伸出食指作涂胭状,从她的动态、衣着装饰及表情神态看像是一位贵族小姐。此女俑神情专注、恬静娴雅,流露出一种纯真、专注的神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女俑胸部用U形领口表现出来,露出了女俑丰满的胸部,充分表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性形象。在唐代,妇女袒露肌肤被认为是自然地、美的、时尚的、高贵的,初唐欧阳询《南乡子》中有“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句子,还有“长留白雪占胸前”(施肩吾),“粉胸半掩疑晴雪”(方干),“慢束罗裙半露胸”(周燕),都是对这种祖露的真实描写。至于对丰满的玉仲、皓腕的咏叹,更是不计其数。而其中毫无保留的赞美,则更是反映了当时的时尚风气和审美标准。【1】在唐三彩陶俑中发现了大量类似女俑,说明在唐代妇女身着低胸服饰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实属难得。
1959年在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过一件三彩女立俑(左图), 通高44.5cm,女俑前额梳一发髻,朱唇,柳眉清晰可见,体态丰硕,神情高雅,上身穿一褐色绸衣,下着一黄色长裙,长裙束至腔前,披帛衣裙的绵条流畅飘逸,双手相握于胸前,婷婷而立。再看她双目生辉,朱唇微笑,似在驻足赏月,又似聆听着动人的音乐,一副养尊处优的神情。女俑鲜艳的衣饰与白皙的肌肤相映成趣,丰满的身体和得体的举止和谐统一,表现出内在的修养。另外女俑体态丰满圆润,充分体现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站在女俑面前,观察她的服饰、神态、举止,再联想到气势磅礴的大唐王朝,使人感觉到她并不是一个静立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温柔美丽的女子。【2】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随着陶瓷和雕塑的飞速发展,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得以表现。【3】
唐代妇女的服饰艳丽,款式多样。其创新的手法、典雅华贵的风格,处处让人感受到当时大胆追求、兼收并蓄、意兴飞扬、 崇尚华美的时代精神。
开明的唐代文明不仅体现在端庄典雅的女立俑和女坐俑中,更体现在唐三彩骑马女俑上。妇女骑马的习俗是受少数民族的影响而传入中国的,进入中原社会后,就以不可阻挡的速度流行起来,在高祖时期,妇女骑马的习俗就已经传入宫中,起初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妇女外出骑马,头上要戴一种轻薄的纱巾,以防路人偷窥。中宗以后,宫禁宽弛,妇女骑马已经不用戴任何东西了。从出土的唐三彩骑马女俑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头戴胡帽,身穿窄袖紧身胡服,足蹬小蛮靴的女子,她们双手拉扯缰绳,双脚蹬住马鞍,神采奕奕,英姿勃发。如1972年在陕西礼泉县唐越王李贞墓出土的三彩骑马女俑(左图),通高33cm,此俑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放在腿上,紧握缰绳,头戴彩色花帽,两眼凝视远方,像是一个贵妇。傲慢的神气,夸耀的心态,自信与逞能交织在一起,使这个俑处在富贵豪华,自尊荣耀的气氛中。
骑马女俑,少见与其它朝代,这也符合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古代像骑马、射箭、打猎这类的体育运动,是不允许妇女参加的。而在唐代妇女参加体育运动却是蔚然成风,许多妇女就自觉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去展示自我,有唐诗云:“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明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坠地。”就是说少女们坐上秋千,巾带两分,身轻裙薄,袅袅婷婷。她们全凭自己荡上高空,为了争得耳环一类的赌物,施展浑身解数。次次荡得与树平齐,头上宝钗堕地,一时也顾及不上。【4】
从以上三件唐三彩贵妇俑中我们可以发现,唐代妇女的服饰艳丽、暴露、华贵、男性化,体现着一种大胆追求美、新、奇的审美观念。从这些鲜活的实物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妇女们那丰腴饱满、雍容华贵的样子。据了解,唐代妇女的主要服装为这么几种:襦裙,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着装,它是一种小袖、紧身长裙、裙腰高系至腋下的装束,以后又受到西域传入的胡服的影响,也还是一种窄袖紧身的服装。【5】它的主要特点是:长裙,窄袖,帔帛。长裙束于腰间并拖曳在地,窄袖一般领口开得很大,不但将脖颈彻底暴露,而且连胸部也是出于半掩半露的状态,这充分体现了她们无视传统礼教,大胆表现人体美的精神追求。上身所披帔帛类似于现在的那种短小衣服,它们既不能遮体也不能御寒,完全是一种追求新奇、时尚美的社会文化心理,把衣服从实用功能提升到审美功能,也是唐代妇女追求浓艳、奢华、大胆服装文化的体现。
胡服,中国古代汉人着胡服,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赵武灵王发现胡服“有利于战”的特点,就把胡服引入,结果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效应。以后的两汉至南北朝,胡服在中原地区极为流行。到了唐朝,胡服之风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对唐代妇女的影响更是突出,“女为胡服学胡妆”正是唐代妇女追求时尚潮流的真实写照。胡服的特点是窄袖紧身、翻领、着靴。妇女身着紧身低胸的服装,这在视中国为“中央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需要统治阶级开阔的眼界和开明的思想。
男装,《新唐书·车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 女着男装,其实是和胡装的流行分不开的,因为胡装的一个特点就是男女服装界限不明,有些男女通用,所以女着男装普遍。 由于唐代社会开放,女性参加社交的机会也比较多,因此着男装还是比较方便的。唐代妇女着男装是对男权的很大挑战,也是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女人在服饰上和男人平等了,表达对男权的向往。妇女着男装,这在其他朝代是不能想象的,只有在拥有博大胸襟的大唐王朝才能实现。
在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有原因的。
一是由于唐统治者的开明,唐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高度发达的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学习,通过对外经贸和文化交流,唐代统治者对自己统治下的帝国充满着极大的信心,不怕对外交流会影响他们的统治,如对待少数民族,唐统治者一反前汉统治者视其它民族为“狄夷”而加以贬低和歧视的做法,而平等地加以对待。统治阶级的积极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在对待处于卑弱地位的妇女态度时,也能够一反以往封建统治者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态度,对她们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宽容和尊重。
二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经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到唐代的时候,在中国的北方许多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通过杂居,相互通婚,已经实现完全汉化。而作为李唐发源之地的关陇地区更是民族融合的代表,与胡人关系紧密。据载李唐的血缘乃出自勃初古拔氏,而母系为独孤氏、窦氏、长孙氏、都是当初北魏孝文帝改姓的少数民族大姓,皆不是汉族。可以说李唐本就是胡人后裔的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胡风”影响如此之甚,反映在对待妇女问题上,自然多了少数民族的开明和开放,少了中原文化的禁锢和约束。
三是传统礼教对妇女约束的松弛。魏晋南北朝时期,富有时代特色的魏晋玄学冲击着之前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魏晋玄学以老庄玄理为本,不强尊卑贵贱,讳言君臣上下,士族大都崇尚清谈,藐视礼法,痛斥儒经、仁义、名分,不能不说是对儒学的重大冲击,其独尊地位名存实亡,这样的局面中礼法对于妇女地位的束缚相当小,更为唐时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更大的空间。此外,传统礼教束缚的松弛与统治阶级的博大胸襟和民族大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唐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最主要是上面的三点,在这些原因的合力下,唐代的妇女们有了比前朝妇女更大的自由,她们可以参政,可以自主选择婚姻幸福,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她们是幸福的,她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今天,当我们信步在博物馆驻足观赏时,那些生动活泼的唐三彩贵妇俑,用自信的笑容向游客们诉说着那个时代,那个令无数国民魂牵梦绕的大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