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明代青花仕女图
发布时间:2016-04-08 21:27:58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359 次

明代青花仕女图

旷宇欣


明代青花是我国陶瓷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仕女图是青花装饰题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明代青花仕女图题材丰富,各时期风格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明代各时期的青花仕女图进行梳理,丰富人们在仕女纹饰方面的认知,唤醒人们的审美共鸣,使这一重要的陶瓷装饰图案在当代语境下得到传播与新的发展。

“仕女”,初指官宦人家的女子。后随着中国传统绘画和装饰艺术的发展,“仕女”词义也逐渐广泛,既包括社会妇女,戏曲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包括神话传说等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

仕女瓷画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其面部圆润,长颈坦胸,头上高髻簪花为唐代典型仕女装扮。元代开始出现青花仕女瓷绘,数量较少并依附于历史故事题材出现。到了明代,青花仕女瓷绘得到空前发展,其形式、风格也逐渐多样化。

明青花仕女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映贵族妇女生活的仕女图。这部分瓷绘多出现在官窑器上,其线条精细,章法讲究。由于明代妇女深受礼法束缚,活动范围仅于庭院之中,因此仕女图的背景也多为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常见的活动有琴棋书画、游春赏花、对弈谈诗、女红刺绣等。二是描绘侍女生活和舞姬表演的歌舞类。三是反映劳动妇女生活场景的民窑瓷绘,其纹饰线条粗糙,少有细节描绘,但构图生动活泼,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如采莲图、渔家乐等。一、明早期洪武朝处于朝代更替时期,产力财力不足且有“洪武禁制”的限制;永乐时期由于“苏麻离青”料易晕散,不宜描绘人物造型与神态,所以这段时期人物纹饰较少出现。

宣德时期,仕女题材在陶瓷上较多出现,内容多以元曲故事、闺阁妇女、神话故事为主;图案多绘于碗、盘、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外壁。人物多与写实庭院、山水组合成完整的通景画面,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仕女服饰仿中、晚唐时期,宽袍大袖、长裙曳地、肩披长巾。仕女发型多承袭唐宋汉人发式,高髻可见。笔法上,因青花色泽深沉,画工多以细线勾勒形象,多处留白,渲染极少。人物衣着飘逸,画风豪放生动。并且色调中不追求远近景的深浅色调变化,使整个画面景物分布均匀。值得一提的是,宣德时期仕女图绘画的意象己经与古代诗文描写的意境紧密相关,“画中有诗”的格局得到发展。二、明中期正统至天顺时期官窑萧条,仕女图瓷画则以民窑居多。此时期绘制的仕女形象头小椭圆,发式高绾、面部刻画模糊。其肩披长巾,巾尾、裙尾上翘,颀长的下裙使用流畅的长弧线,身短腿长,似有人物比例失准。画法为一笔点化,简笔写意,人物不宣不染,只有树木、云朵、草食等有所平涂,由此反衬出仕女瓷画的清秀。

成化官窑和民窑的发展皆异常活跃,女性绘画呈现“脸大身短,下巴硕圆,整体小”的特点,细节描绘常略笔写意。此时仕女的发髻逐渐变矮,头部、腰间或衣袖上常有飘带随风而动。用料上,成化官窑青花瓷器后期使用国产平等青,青花发色淡雅,人物线条一改晕散和铁斑现象,画面清雅秀丽。

弘治皇帝尚俭,上台伊始即下令不少官窑停烧,于是仕女图较多出现在民窑。弘治民窑继续沿用“多用弧线”、“勾勒填色”的绘制方法,使民窑仕女夸张而不失生动。正德时期仍以民窑仕女图为主。早期纹饰具有成化遗风,后期时画法开始由成弘时期的纤细向厚重转变,画法多为双勾填色,一笔平涂,笔触感柔润,画面多不留白。

明中期仕女图题材进一步拓宽,常见于在盘、罐、碗、碟、套盒器型之上,仍旧以庭园仕女图为主,如骏马仕女图、四艺图、仕女戏蝶图、仕女与状元图、焚香仕女图、仕女课子图等,为明晚期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明晚期随着官搭民烧的兴起,明晚期仍以民窑仕女瓷画为主。嘉靖青花仕女图与前朝有明显的差别,浓厚的世俗气息与浓郁的发色是此时的特点。在技法上,青花分水大有进步,不仅是主体人物,连辅助纹饰也用勾线分水法。隆庆朝仕女图较为流行,此时的仕女身体修长,且多与婴戏组合画面。隆庆时期画风写意,风格豪迈,线条古拙有力,画面较嘉万时期更为精细明丽。

万历时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御窑停烧之后,民窑正式成为瓷器生产主流。民窑仕女瓷绘既有绘制精良,又有草率不堪者,整体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此时,仕女描绘多用双勾,只有头发、衣领、肩披的长巾平涂,其余部分留白处理。人物面部刻划虽细致清晰,但略显生硬,不比明初的优雅生动。画中的仕女服饰、发髻带有同时代江南女性的特征,充满世俗生活的气息。人物填色上有浓淡之分,可见当时的民窑工匠已经掌握了较成熟的分水技法,能运用两种以上的色阶。另外,一些景物刻画细致许多,如带绘画的背墙、虚实处理的地砖、烛台底部的三角支架,甚至是香炉上缭绕烟气都精致可见。

明末天启崇祯时期,陶瓷粗细交织,但青花仕女瓷器大多为精细制作。这可能是大众对仕女题材的偏好,又许是士大夫阶层用弱化的女性形象来抒发对国破家亡的悲叹。明代青花仕女图形式多样,各时期的风格不尽相同。她不仅是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的产物,更是时代精神与审美的折射。

明代青花仕女图是传统人物绘画与制瓷工艺的结合,她通过这种民族性的艺术形式,用一抹幽兰展现了东方人对女性美的认识与喜爱,对后世乃至国际社会影响深远。在了解明代青花仕女纹饰发展的同时,我们更要将这一传统题材与当代接轨,使之融入当代语境,绽放新的光彩。(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