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前期海德格尔“存在”自身
发布时间:2016-04-08 22:04:24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19 次

前期海德格尔“存在”自身

胡 平

    前期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解读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出发的,使得其对“存在”的追问,从being (存在是什么)转向to Be(如何去存在),弄清存在自身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

    第一节 “存在”自身的溯源

“存在”表述古希腊语:εναι,英语:to be或being,on (on的两重意义: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着的东西),德语:sein,拉丁词根:-ess(表示动作、过程)。

“存在”问题是源起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为其主要形态,而形而上学之关键为本体论(存在论),于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是‘存在’being”。本原作为存在的首要形态,本原由无定形的(水,阿派朗,气)到定形的(数),再到赫拉克利特的“无定性与有定形的统一”,接着巴门尼德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顺势而生。“存在”问题的系统阐释是从巴门尼德开始的。巴门尼德认为“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且“存在”作为不动的,圆满的,唯一的,永恒的,超感的东西,存在本身“并对不表述思存的关系”,况且巴门尼德时期的灵魂观在这个时候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人的灵魂中的思维还没有上升到自我意识的阶段,所以巴门尼德所指的“思存同一”也就不存在一种“思存关系”的表达方式,此时的“存在”依旧还是处于“有定形”的“存在者”范围内,这样的解释方式将“存在者”与思维同一起来,将存在者的存在思为存在者,“存在”的“存在者”异化也就开始了。

   在中世纪,“存在”自身更多的被视为永恒的上帝-神学(Theologia),这时的“存在”本身是与永恒的时间观相联系的,而我们熟悉的“Logos”语言观此时也不再是自然化、动态化的,而是一种信仰上帝的“箴言”。于是当中世纪永恒的时间观取代了古希腊的自然轮回时间观后,“存在”本身嬗变为上帝,被思为永恒的“存在或存在者”(Being上帝)。而在这个时期,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误解,只是单纯的认为“存在”就是神的存在,哲学为神学的婢女而已,如此浅薄的话语并不能代表中世纪真正的精髓,中世界的“存在”概念本身是丰富的,也是对现代哲学的重要推动力,因为中世纪的逻辑学、语言学是现代分析哲学、语言学所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海德格尔也认为,神学的“虽然不产生任何新的存在者解释,但是却很可能强化了作为个人的人的重要性”;奥古斯丁也在时间与“存在”的关系诉说中,将“时间与主体性”纠缠在一起,者无疑对康德的时间观,海德格尔的“此在”时间都有积极的影响;波爱修也在对“存在”(拉丁词根-ess)的不同定义中,对后世语言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阿奎那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活动的现实性将潜能的本质至于光明下,上帝这个“存在”与本质同一的最高者,为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革命”奠基;邓司各脱的实体“存在”(存在与本质是处于一样的等级的)对海德格尔前期实体世界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现实生活中,关于“存在”的认识不再关乎上帝的认识,“存在”应该从“存在”跳到上帝再跳回了“存在”自身。所以说“存在”在中世纪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而并非只有一个简单的“神”存在,它所揭示的可以是:时间、本质、语言等等重要问题。

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哲学抛弃了中世纪那种“沉溺于一种与人世不再有任何关系的、不能揭示现实整体的学院知识。”“把哲学从这种屈辱中解放出来。” “知识论从此以了成为哲学的基础”,于此同时,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解释也就倾向知识论了。如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就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沉思,笛卡尔的 “拉丁语表达Cogito ergo sum”(思故是),因为笛卡尔式的近代知性思维的开端者将存在思为从“人是什么”开始思,得出我是“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像,在感觉的东西。’,这样的“是什么”(being)的表达显然就是存在者属性的表达方式,将“存在”完全落到存在者身上,遗忘了存在。同时“由于我怀疑必须承认我在(Ich bin德语表达)”,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个思想,认为思为开端是无根基的,思必须是存在的思,只有在“在故思”这样的奠基于“存在”的思才是有根基的,否则思只是无本之源。

   第二节 前期海德格尔“存在”:由名词being到不定式to be

相比黑格尔,康德的理性,海德格尔从性格方面来说更接近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尼采等人的非理性哲学,同时也传承着对“存在”的各方面的追问,可以看得出海德格尔不是一个创新者,他只能说是一个集大成者,但他的哲学的吸引力就在于他的独特的魅力的语言,从追问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其独到之处。

首先在对“存在”的追问中,前期海德格尔追溯了古希腊的追问方式,想尽量靠近古希腊人的追问存在的情境,将“存在”的形而上学还原为现象学(解释学)。站在这个语言学转向、形而上学崩塌的时代,海氏将这两个问题同“存在”联通起来打算一并解决。于是追问首先就从形而上学的语言(存在者being)开始了。认为“存在”与存在者相异,二者作为生存论差异,存在者遗忘了“存在”自身,我们理解“存在”应该从存在者的“特征性表述”转向存在的“存在论表述”,因为特征性作为存在者“是什么’的表述方式,本身是那个非本真的、沉沦的人的表达方式,他们只是在自身异化中,描述自己所感受、直观到的事物。这样的话,沉沦的人就预设了一个大前提:存在作为存在者本身是不言而喻的,是自明的。而就“存在”的自身给予性来说,其自身失去了自己且被有限的存在者所替代。为了赢得这种存在,前期海德格尔咋《存在与时间》中进行了一番论证,从此在的基本生存论着手,让人自身去“存在”,人从一种特征性的、描述性的“存在者”,转换为本真的、自我给予的存在,展开存在的生存情绪。让人去“畏”、去“向死而在”,去“能在”。于是乎,人作为一种本真的人,是一种发生学意义上的人,是处在关系中的人,是具有实践意味的人,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静态的人。

   其次,前期海德格尔认为,由“存在”的“是什么”到“如何(Wie)去存在”的转变,让海德格尔的“存在”在展开方式上独一无二。不像巴门尼德“存在”的不变圆球,也不像奥古斯丁的神,更不像黑格尔的思辨理性。这个“如何去存在”是开放性的,是生成性的。且后期海德格尔也在这种视角下,让“存在”与“本真语言”的结合,使得“存在”的形而上学的限制达到了一种解放。

最后,从方法论来看,他使用的是形式显示方法,这是对现象学的反思方法的延续。这种形式显示是对“存在”的“实行意义”的诠释,前期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在与存在者的相关联中,在生存中实行实际生活的体验,将体验与现实融合为一种具有实行意义的实践论。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后期海德格尔存在之思项目编号:YJSCX2015-145HLJU.)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