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雪花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物,形态变化万端,任何源流下形成的审美观都可以从这三者中发现美,获得美的感受。日本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日本人的古典审美观也历经了岁月的考验,它一开始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它的运行轨迹。本文就将从文学这一视角,以和歌俳句为中心来探讨日本的雪月花的美意识。
关键词:雪月花; 和歌 ;俳句 ;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四季的自然美占有突出位置。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以自然为友,他们善于把握四季变化的微妙之处,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广义上说“雪花月”代表着自然万物,因其具有的共同特征及象征意义,在日本文学中常常作为描写抒情的对象,而且在《广辞苑》被作为专门的词条收入其中。可以说“雪月花”概括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的特征。当然,由于作者心境的不同,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美意识也不尽相同。那么日本人的这种雪月花的审美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 美意识的发生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一个民族的风土﹑社会的条件及文化宗教等决定了国民的性格和文学的美意识,日本国土狭小,但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景色美丽。被美丽的自然环境眷顾的日本人,自然而然把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正如《东方美学史》一书在论述日本的美学范畴时说到“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最早来自于对自然美的感悟,具体地说是森林植物的生命姿态和日月星辰风花雪雾等自然物的同情和欣赏。这些自然物生命形态色彩的变化,导致人们对于季节的变化的深切感受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种生命感和季节感,一方面被凝固抽象为“物哀”﹑“风”﹑“雪”﹑“ 月”等美学范畴,另一方面形成以色彩为表现形式的……”[1]可以说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中“雪月花”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对自然界这三种景物情有独钟呢?
今道友信在《关于美》一书中写到“日本人的一般思维方法,他们常把美看作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看成一种很快就会消失的现象。”[2]也就是说日本人认为凡是美的东西中必定有某种矛盾蕴含其中。真正美的东西只是短暂的存在,长久的美是没有的。可以说,在他们的审美意识中,与其说是完美的美不如说是有些缺憾的不完全的美更令他们心动,正是这种不完美才是理想中的美。而雪月花正符合了日本人的审美倾向,所以成为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自然景象。在谈到日本原始美意识的形成时,日本人的简素和纤细的性格“最集中体现在日本民族诗歌—和歌﹑俳句的短小形态上……”[3]可以说,和歌俳句固有的七五调里孕育着日本人最初的审美感情。以下我们就从日本文学的一个侧面来一探日本人的美意识。
二 雪月花的美感
1雪的美意识
谈到日本人爱雪的原因时,“其一日本人色尚素白,爱雪的莹白,认为那象征着纯洁,其二雪多丰收象征着吉祥,其三是雪容易消融,蕴藏着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4]尤其是雪的易逝,令人伤感这一点更是成为许多文人爱不释手的创造源泉。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读到有关雪的语句。
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开篇中“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5]以雪为背景展开了描述。从古到今,雪都是许多文学家寄托自己感情的风物之一。雪常常让他们感受到物哀幽玄之美,引发他们对寂寥生活的感叹。
如芭蕉的一首《深夜雪夜》:孤酌更难眠,夜来风雪天。今朝雪纷纷,许是有人过箱根。[6]被称为“永远的旅人”的芭蕉一生大多在旅途中度过,在如此寒冷的夜晚,芭蕉独自品尝着孤独的滋味。这时突降的大雪更渲染了孤寂的气氛,芭蕉看似悠闲地一边饮酒,一边赏雪,然而在此情此景中我们却能想象出当时他那越发孤独的身影。雪似乎是下了一整夜,而芭蕉的脚步却不能停歇,在旅途中的行旅艰难不难想象。这首俳句显然是抒写情怀,借雪感叹旅途的艰辛,更一方面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芭蕉在艺术之路上坚强的意志力。
2月的美意识
“日本的和歌咏月必然与月相融,与月之间存在一种精神的契合。”[7]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引用的有“月亮诗人”之称的明惠上人的一首和歌,“冬月拨云相伴随,更怜风雪漫月身。山头月落我随前,夜夜愿陪尔共眠。心境无边光灿灿,明月疑我是蟾光。”[8]这首咏月诗建构了一个虚无静寂的绝对境界,似无我之境。在似乎不沾尘俗,远离人世的意境中真正的自我融入静谧幽玄的宇宙自然中去,可以说,在明惠上人的世界里,哲学意识与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同化,月引发了人们的无限相思,而月又使人体悟到自身个体生命的意义。
《小仓百人一首》是镰仓时代的和歌集,其中出现的咏月歌主要有恋歌﹑季节歌﹑羁旅歌﹑杂歌四部分构成,在作为主要出处的恋歌中,月主要表现了忧伤;季节歌则侧重描述秋季的冷寂。
下面就看一首季节的歌,月みれば 千々にものこそ かなしけれ 我身ひとつの 秋にはあらねど (古今集 巻四 秋上/百人一首23 大江千里)[9](试译:凝望月亮,四处弥漫着悲哀的情绪。虽然秋天的到来不是因为我,却好像仅仅让我一个人惆怅万千。)
这首和歌深受汉诗的影响,借月亮表现了秋季所蕴含的孤寂与悲哀。悲秋这一主题常在唐诗中出现,作者也在这清冷萧瑟的秋天,不经意间触发了心中的无限感慨。其中「千々」与「ひとつ」的对比,更加体现了孤独之感。
再来看另一首有关月的和歌「夏の夜は まだよひながら 明ぬるを 雲のいづこに 月宿るらむ」(古今集 巻三 夏歌 /百人一首36 清原深養父)[10](试译:夏夜犹在未明间,已是朦胧欲曙天。晓月未及西山落,暂住天际乱云边。)
日本人咏月爱咏朦胧月,似乎正因为模糊才让人有无限的遐思;日本人咏月也爱与月交融在一起,借月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首和歌中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万里晴空之下的一轮明月,正是诗人内心真实的自我审美观照。诗中作者寂寥的身影跃然眼前,同时作者也借咏月表达了他想脱离世俗,回归大自然的愿望。
「月のすむ 雲居をかけれ したうとも この世の闇に 尚や惑わむ」━紫式部 (人世朦胧犹惶惑,仰慕云路月光明)[11]
人世间诸事纷扰,身处这个乱世之中,不安彷徨占据着自己的心灵,抬头忽然发现天上的月亮,如此皎洁明亮。作者不由感叹如果人世间也向明月一样可以看透,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
还有一首西行的和歌,「かかる世に 影の変わらず 澄む月を みる我身さえ 恨めしきかな」[12](试译:睹此吾身添惆怅,人世更换月长明。)
歌人的心境无论是惆怅还是洒脱,月总是安静地高悬于天空下,而且诗中月的意境都是清朗空旷的。由此,我们捕捉到了咏月的一个生命信息———孤独。歌人的境遇是孤独的,这里指的是一种生命本体的孤独。歌人的生命境界在对月的孤独观照中已融入月之中,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切,其实反衬出其生命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孤独。
总之,通过月这一自然风物,日本的歌人和俳人从细微处见大千,在时空交错的坐标上去追求生命之本。
3花的美意识
众所周知日本人爱花,尤其爱樱花,可以说樱花已深深融入日本文化之中。日本人喜欢的是一种短暂的美,而樱花的花期短暂,花开时美丽炫目,花落时异常迅速,这都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观。樱花中所蕴含的淡雅质朴的自然美感,尤其是它短暂美后的静寂,引起日本人的无限伤感和忧思。
我们来看一首与谢芜村的《风入马蹄轻》:春晚落花风,风送马蹄轻。樱花树下过,树下有落樱。[13]
樱花虽美,但是它很快就会调令,作者发出美好的事情容易消逝的感慨。由此可见日本人喜爱咏樱花,尤其是咏叹凋落着的樱花。其中一首纪友则的优秀之作:「久方の光のどけき春の日にしづごころなく花の散るらむ」[14](春色悠远日,日光迟迟时,满树烂漫花,为何凋落急?)(古今集 二 春下 84 )春光明媚的日子,面对着满树的灿烂樱花,心里期盼着她永远不要凋谢,永远能够欣赏她的美丽,但是她依然脚步匆匆,春色也阻止不了她的离去。作者把这份遗憾寄托于这首和歌中,流露出自己的无奈和惋惜。樱花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命中注定的,通过凋谢的樱花我们可以看到她背后“生死流转”与“世事无常”的思想。
东山魁夷在月下赏花时感叹道“与风景邂逅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大自然是活生生的,经常变化的。同时,观赏风景的我们自身每天也在变化,从生长和衰亡不断变化的宿命观点看,大自然和我们都是系在同一条根上的。”[15]正是因为花儿会凋谢,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光辉,体会到不完美的完美。也许正是这无常感,才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美吧!日本人常说得的“物哀”在这里也有着深刻地体现。
本文选取了大自然美丽风景的代表物雪花月,以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和歌和俳句为中心,探讨了日本人的美意识,即不完美的完美,没有永恒的永恒,是日本人最欣赏的美。以雪花月为代表的大自然深深打动着日本人,他们的美意识也形成于对大自然的观照之中。注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内心感悟,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情感共鸣,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情趣可以说一直贯穿着日本文学的发展史,因此日本文学不时流露出纤细﹑敏感的情绪,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一种捉摸不定的美。
[1]邱学华著《东方文学史 下卷》,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p1117
[2]今道友信著《关于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 1983,p174
[3]叶渭渠﹑唐雪梅著《日本文学史 古代卷(上册)》,昆仑出版社,北京,2004.1,p61
[4]叶渭渠﹑唐雪梅著《日本人的美意识 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2.9,p41
[5]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雪国》,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 2005.5,p3
[6]林林译《日本古典俳句选》,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3.12.8
[7]叶渭渠﹑唐雪梅著《日本人的美意识 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2.9, p33
[8]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9.4
[9]小町谷照彦『小倉百人一首』、文英堂、東京1987.9
[10]同上
[11]彭恩华《日本和歌史》,学林出版社,上海 ,1986.4
[12]佐佐木信綱校訂『山家集』、岩波文庫、東京1994.12.16、p181
[13]同上
[14]同上
[15]东山魁夷著,唐雪梅译《美的情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2.2,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