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家教篇
黄茂华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第一所学校和港湾,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本人在初中担任班主任多年,深感这项工作的艰巨和繁杂,而感触最深的还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成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
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有的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上课不能集中思想,违反课堂纪律;有的厌学、早恋;有的常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有的出现打架、盗窃、敲诈等违法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所致。
通过多年的与不同的家庭的接触,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在学校他的智能、体能、品行、行为习惯绝大部分能较好地得到发展。相反,家庭教育出现缺陷的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的较差。
一、温暖理解民主型
案例一 唐晓(化名) 男 15岁
家庭情况 :父亲 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大专 母亲 某小学教师
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成员之间民主,有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自身经常学习并常常关注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成绩看的较淡,对孩子做人的要求更多,注重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学校表现 : 一进学校,这个男孩就很明显地表现出大胆,机敏,能力强。在班级中,能很好地配合老师管理好班集体,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品行端正,积极向上,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很顺利地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
评析 :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教育重在榜样的力量。据长沙的一位教授做的调查:温暖、理解民主式的家庭在长沙市占了百分之三十,这种家庭环境给孩子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实践证明, 孩子生长在一种充满宽松的家庭气氛的环境中,很容易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以至形成一种千金难买的自觉学习的行动中。因此,家长要做到“三少三多”:对分数的关注少一些,对做人的指导多一些;无端的指责、埋怨少一些,平等的交流、谈心多一些;对孩子饮食起居的关怀少一些,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一些。家长应率先热爱学习, 修身养性, 形成 良好的 家风,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
二、严厉惩罚扭曲型
案例二 刘江(化名) 男 15岁
家庭情况 :父亲 农民工
母亲 农民
父母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在小学阶段,由于父亲管教严格,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面要求很严,小学低年级时,数学考90多分还遭到打骂。出于对父亲的畏惧,刘的成绩一直很不错。而母亲认为父亲的管教过于严厉,心里特别心疼儿子,而夫妻双方又没有很好地沟通达成一致,于是经常在家发生“战争”。孩子进入初中后,夫妻关系处于冷战状态,母亲沉迷网络,对小孩的要求无原则满足。父亲不满,无处发泄,开始对孩子的严厉变为不闻不问。孩子处于“无政府”状态。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家庭教育的作用被抵消了 。
学校表现 : 刚上初中,刘在班级中成绩处于前5位,自己思想上还积极上进,学习基本上保持中上。到初二,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家中又无正确、合理的教育,孩子开始放纵自己。表现在欠交作业严重,上课人在心不在,老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想“挽救”他,可收效不大。他把所有的过错归结于父母,埋怨父母,最后发展到放弃自己,放弃学习。上课睡觉、作业考试交白卷、抽烟、喝酒等粘了这个过去的所谓的“优等生”。刘从初一到初三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看着一路下滑。
评析 : 这类家庭在本地区占了近百分之十的比例。许多家长都是“恨铁不成钢”,教育孩子态度生硬,方法简单,言语粗鲁,甚至打骂,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总是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许多孩子压而不服。这种教育方法可能使孩子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性,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也可能使孩子象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
三、溺爱或放任自流型
案例三 杨妮(化名) 女 15岁
家庭情况 : 单亲家庭 母亲 辞职 经常在外生意
她在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异,由母亲及外婆家的人教养。母亲忙于生计,孩子经常由外婆及舅舅管教,出于对孩子的疼惜,在行为习惯上比较放松,加上有个很放纵自己的哥哥经常在一起,造成她人格和个性上存在缺陷—---任性、自制力差,甚至有些骄横跋扈。母亲总觉得亏欠孩子,对孩子较溺爱,有些违背原则的事情不知如何管教,听之任之。又怕孩子吃亏,当杨和同学或老师有意见、闹矛盾时表面上很讲道理,实际上喜欢帮着自己孩子,而不去教她正确对待和处理。
学校表现 : 她以第十名的成绩进入六班,慢慢地一些不良习气表现出来-----上课老讲闲话且不听劝告,专横、霸道,喜欢和一些习惯不好的男生打打闹闹。如果有人违背她的意愿,就挑拨他人排斥、打击别人,甚至采取烧书、打耳光等极端手段报复别人。有时在背后挑拨、威胁其他同学与老师作对,学习上更是一落千丈。
案例四 孙艳(化名) 女 14岁
家庭情况 : 单亲家庭 母亲 机关职员
在孙2岁不懂事的时候,父母分道扬镳了。从小她就觉得自己家和别人不一样,爸爸和妈妈不住在一起。有时到奶奶家住,有时和妈妈住。虽然爸爸、妈妈对自己不错,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后来,她有了新爸爸和妈妈,心里反而觉得失去了更多,感到爸爸和妈妈都不要自己了。与父母的矛盾加剧。
学校表现 :刚上初中时,她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漂亮、热情、大方、直爽,敢于表现的女孩。喜欢和老师交流,易亲近,体育、文艺上较突出,学习成绩一般。由于家庭的不稳定,疏于管教,放任自流加上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主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强烈,与家庭的矛盾突出,导致在学习上放弃,在校个性倔强,常与老师顶撞,与某些同学关系僵化。进入初三后,,着装上标新立异,很注重打扮,出现早恋。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行动上我行我素,不听管教。
案例五 李劲(化名) 男 15岁
家庭情况 : 留守家庭 父母在广东打工
父母为了生计到广东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于是,把孩子托给了70多岁的老母亲管教。年迈的奶奶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小孩,能管好一日三餐就很不错了,别说是教育他们了。于是,李劲不太和家人沟通,与年迈的奶奶很少有共同语言,后来和谁都很少讲话了。
学校表现 : 初二时,从外转入本班,个头比同龄人高大很多,长相不是很好,行动迟缓,但是脾气暴躁、执拗。在原来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前几名。进入新的班级后,刚开始还好,同学也会主动关心他,和他交朋友。进入初三后,由于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加上住校无人管束,行为上表现得更加怪异、学习上退步很大。
主要表现在: ① 不与同学交流,独来独往; ② 经常欺负别人,不管打伤别人还是被打伤,不但不伤心,还很开心,因为父母要来买单,他可以见到爸妈; ③ 学习上不交作业,常常迟到; ④ 会翻别人的书包,被疑偷东西,不注意个人卫生。因此,班上同学把他当作异类,有些害怕他,他也越发孤独。
评析 :家庭结构缺损或留守家庭,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对于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更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理性的思维和不同于一般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智慧和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对孩子做潜移默化的感染。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更应该多些关心和交流,不要让自己一时疏忽影响到孩子的将来。
(作者单位:湖南道县道州北路明达学校)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