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曾是秦国的主要管辖区,后来项羽分封诸侯,又让秦的三个降将管辖陕西,所以陕西又被称为三秦。陕西分为三个部分,即陕南、关中和陕北。陕西人靠着黄土地的养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土民情。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 民间艺术; 窑洞 ;剪纸
中图分类号:G122 中图分类号:A
一、 窑洞
原始社会时,我们人类的先民都是居住在天然的洞穴中。这些洞穴不是人力挖掘的窑洞,而是天然的自然洞穴,也是高原居民现今居住的黄土窑洞、石窑洞的雏形。由于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先民们逐渐迈向了营造窑洞而居的创造性活动。科学研究表明,窑洞是在黄土高原这块艰苦环境里人类居住的最佳选择,因为它能凭借自身厚重的窑体调节室内温度。在冬天,其室温比室外温度可高出10多摄氏度,而夏天又比室外温度低10多摄氏度,窑洞还能隔音,洞内很幽静,听不到喧哗之声。但是窑洞也有缺点,就是采光不良,夏季潮湿,洞内通风差。
窑洞的一般形式主要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和接口子窑洞等多种类型。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处。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下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做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后窑,有的窑洞为一进三开型。
土窑洞大概是从秦汉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而在黄土高原上涌现和普及开来的。榆林人住黄土窑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土窑洞的修凿程序为:打土窑先要斩地工。在一个出入方便的山坡上,选一处背风向阳的位置,将虚土和危土全剥掉,斩出一个七八米不等的竖直的平面,这就叫斩地工,而有了这个竖直平面后,就可以开窑口打窑洞了。
开窑口要开的小一些,等到从窑口中掘进去一两米以后,如果土质确实很合适,那么就可以从内部将窑洞往大扩,扩展成一种四米来高,三米来宽上圆下方的土洞。这孔要送就算初具规模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钻烟洞、裱窑撑、安门上窗与盘炕安锅灶了。
在黄土窑洞中,通常人家的规矩都在左边安门,右边留炕,而在土炉与窗户交接之处的窑壁上,垂直向山外钻一个细土洞,以作为升散烟气的通道。土炕是榆林黄土窑洞的一个突出特点。土炕一般在窑洞的右边,一般为长方形,在土炕上总会有两三道走向基本一致的土洞子。在那冬天的寒夜里人们就因为是睡了这样的火炕上,才能够丝毫不受窗外寒风侵袭。
在新建窑洞和搬住新窑洞时,都要举行“合龙口”和“暖窑”的庆贺仪式。合龙口是在窑洞拱形大功告成时举行。匠工预先在窑面拱洞中间留一小口,称为“龙口”,龙口上盖一块红布,然后选定吉日,由匠工或宗族长辈施礼祝福。届时鼓乐齐鸣,祝福人手端一个盛有五谷和碎馍、花生等的大碗,向五方敬撒,并念祝福词,祈求家庭和睦、大吉大利。接着在“龙口”中放入五谷,五色丝线,书本,笔砚等物砌上砖石抹上石灰。至此,合龙口仪式结束。合龙口后,还要进行做窑头、盘炕、粉刷等内部装修。所有这些完工之后,主任迁居新窑,村中亲友邻居都要来祝贺,就叫做“暖窑”这种庆贺仪式是不分土窑和砖窑的。
值得一体的是,榆林土地上现存有两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窑洞建筑群:一处为距离米脂城10多公里的刘家茆姜氏庄园,另一处为杨家沟马氏家族建筑群落。这两处都是在窑洞建筑的辉煌时期,即明代以后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一二百年间建成的。
二、 剪纸艺术
剪纸在榆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历史悠久,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十分繁荣。每逢春节或结婚等喜庆节日和活动,人们总要在窗户上或居室内贴满剪纸,以示喜庆欢乐。剪纸具有狙犷、简练、明快、醒目的地方特色。表现手法注重集中、概括、夸张、装饰,着力于写意传神。 剪纸的内容可分为:民间传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
在乡下,榆林剪纸是随处可见的。陕北的窑洞大,窗户也大,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有许多讲究,要换新窗纸,也要帖上新窗花。家里要是没有剪窗花的高手,那么一群婆姨就会嘻嘻哈哈的去别处寻找复制窗花样本,习惯称为“替样子”。替样子,在以前要把花样用凉水浸湿,帖在一张麻纸上,双手扯平悬在油灯上面,灯烟熏过之后,一幅幅黑白清晰的花样,就印在纸张上了。一般在村子里,众所周知的巧手,都是乐于帮助别人的。
在陕北,有“鱼儿戏莲花,两口子结下好姻缘”之类的说法。习惯上认为“莲”谐音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可就是这句民谚,换上两个字,成为“鱼儿闹莲花,两口子睡结法,就显出情趣了。鱼闹莲,专家认为,这是通过对自然界鱼莲形象的借用,隐喻人类的性爱与生殖活动。这里鱼和莲分别象征了人类两性。在陕北有一首民歌:腊月里来帖对子,黑格悠悠睡下一对子……荷叶开花两扇扇,哥哥搂定个妹子。窗花的名称很多像:“龙生龙,凤生凤、松鹤延年、龙凤花团、莲年有余、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个个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窗花并不只是装点窗户,在喜爱剪纸的人家里,窗花随处可见。人们通过剪纸表达了日常的种种习俗,就像乡下人看戏,他们将留在心底的幸福回味,用剪纸表现出来。剪纸高手就像善于搭配穿衣的女子,会理性的装饰手重的作平,且在结构上采用灵活的样式,他们认为剪纸能储蓄感情,也能表达感情。
三、余论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它以其废兴记录了陕北人生存发展的历史,更将陕北孕育的特有文化渗透在这无言的物证之中。榆林剪纸与本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榆林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