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邱可荣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各类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国家在2011年,通过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通知,对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通知发出至今,在五年的时间里,各大高校纷纷以各种形式在本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不错的效果。然而深入到课程具体开展过程中,会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课程完成后进行的反思,总结得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面对着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还需应对来自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变化,会产生或者原本就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各类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国家在2011年通过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通知,对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这无疑是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政策文件,同时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与广大师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期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高校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通过课程完成后进行的反思,总结得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健康教育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普及不够,造成认识错位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心理学就开始逐渐传入我国,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之路,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已不算短了,然而对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却还远远没有真正达到全民普及的水平。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在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心理学这个专业,其实是误打误撞的结果。填报志愿时把心理学与生物学混为一谈了,觉得应该是相近专业。另一个常常困扰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问题,就是只要说到自己的专业,总会有人很自然提出“你能看出我现在想些什么吗?”类似的问题。这些都表明了,普通民众甚至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还不够。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很自然会提出许多类似的问题。笔者每次上第一节课时,总需要用一段专门时间,给同学们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它只是心理学课程体系中的子课程,心理学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心理学也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理解跟普通民众是一样的,甚至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笔者,对心理咨询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去做咨询的事情上,总让人感觉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总会有所顾虑和担心,怕被说有心理问题、被别人议论、被标签化等。
(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
从国家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已经逐渐体现出来,各高校已把该课程定位为必修课范畴,师资配备整体上已有所改善。目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人员由心理学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相近学科教师等组成。然而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还是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未设立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无专职人员或专职人员太少,兼职相对较多但仍不足的情况依然存在。二是教师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心理学专业教师培养和引进不够,专职少兼职多,兼职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心理学专业能力不够强,工作重心有所偏重,仅凭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开展课程。
(三)教材选择依旧单一,教学内容选取各有侧重
笔者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有根据自身情况编写的一部特色教材,教材的内容每年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然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教学环节中,教材的选择依旧单一,学生只能通过图书馆借阅其他相关教材,真正能够购买其他教材的比较少。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上,各高校的做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何况不同教师对于所授内容的选取也会各有侧重。有的教师觉得普及心理学健康知识比较重要,就会多讲心理学健康方面知识;有的教师觉得人格塑造与培养比较重要,就会多讲人格方面的内容;有的教师觉得知识积累只是基础环节,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技能方面的提高,就会多讲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管理、压力调解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贴近实际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的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自我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试,理性地面对和解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多于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缺乏按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施教,教学的针对性不够显著,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学课时较少,学分设定不合理,未符合《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关于“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覆盖面普遍较窄,教育对象集中在大一新生,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满足。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将面临不同任务,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会各异,这就只能靠学生自学或主动求助进行处理或解决。这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保证教学覆盖率能够全覆盖。
(五)认识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课程,往往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不仅安排的教学课时数少,常出现心理课程为其他主要课程让路的情况;为减少课程任务量而采用大班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高校虽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学开展组织机构往往是依靠或干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其又没有独立的体制、机制,从教人员工作职责不明确,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部分高校在心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学场所和设备条件,缺少对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培训,甚至还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课程结束后进行思考,总结出得出相关的建议或措施,以期能够对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加大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民众对心理学认识和理解水平
在我国,心理学虽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如何提高民众对于心理学认识和理解水平就成为心理学学科必须面对的课题。对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课程、讲座、趣味活动、宣传月等形式,对心理学基础知识进行普及。让民众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让民众知道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让民众知道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有关联;让民众知道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能够把自己对心理学的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分享给周围的人,让他们逐渐认识和理解心理学,尤其是对于心理咨询的正确态度。
(二)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大课程配套设施设备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课程师资队伍的限制。一门好的课,不但要有好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还必须有一批能够很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施者。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专业教师进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获得足够丰富、足够专业、足够实用的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完成师资队伍建设之后,高校还需要认真审视本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设施和设备的提供,尽快解决课程安排的问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重视学生自身需求,合理课程安排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往往把课程的安排与计划、课程的可操作性、课程的灵活性等作为课程效果好坏的考虑点。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关注一下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跟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分开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抓住重点,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比如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讲解专门针对大四学生在就业、毕业、恋爱、事业等方面的内容,以回应大四学生心理和现实方面的需求。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才会逐渐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也促进了课程不断改进。
(四)注重教师自身素质提升,锻造自身专业素养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素养,为了能够把课程上好,教师要不断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让学生首先对教师的人格魅力产生敬佩,促进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心理学专业领域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积极主动锻造自身专业素养,完善自身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升自身心理学专业方面的技能。如学习心理治疗各种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学专业方面的进修、进行国外的交流访学等等。
(五)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学生,应该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对心理学知识的不断追求。学生应该对在课程中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多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并对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归纳,对于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可通过查找资料、查阅书籍、寻求心理学教师的帮助等方式进行解答。这不但促进了学生自己对于心理知识的积累,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对于心理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只是心理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子课程,但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切实开展,并取得成效,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效果就是关键,如何把课程教好会涉及到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可以是社会层面的,可以在于高校本身,也可以是与教师有关。但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施教者,应该更有责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应该更有义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让课程能真正上好。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