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张 晗 侯永爽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使用越发的普遍,手机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一书中提到:如果说电视的收视率、报纸的订阅率更多依赖于用户的传统媒体的习惯,那么,具有相当可读性、必读性、互动性、新奇性,类型丰富、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机媒体,就会成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新的习惯性媒体。
手机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推动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大学生作为国家新生代力量,成为手机媒体最广泛的使用群体,手机媒体开始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手机不再仅仅局限于通讯工具,它所提供的强大的娱乐、购物等功能,使得手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因此,了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认知方面的影响
手机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的同时,网络中的负面信息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可以随时与不同性别、地区和职业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所以,手机媒体加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关联性,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但是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心理发展并不成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判断力,所以,容易受到网络中庞杂的负面信息的诱导,相关调查显示,在当问到“受到不良有害信息时,您会如何处理”时,有50.3%的学生表示会立即删除,39.5%的学生对此则不予理陳,但竟有10.2%的学生选择会转发这些信息。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情感方面的影响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情绪宣泄提供了多种渠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学生情绪异常的状况。手机媒体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平时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状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APP和手机网游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很容易沉溺于此,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性格越来越孤僻,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行为方面的影响
在手机媒体和网络出现之前,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两种渠道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和知识的资源都十分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如今,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能够利用手机,轻松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模式。然而,手机媒体这种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的特性,也使得大学生遇到问题时过分依赖手机媒体,弱化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作用的对策
(一)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微信平台、微博互动以及借助各种手机客户端,向大学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宣传方式,更加新颖和生动具体,贴合学生的兴趣,有更强的互动性,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而利用手机qq、飞信和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可以及时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提供咨询,
(二)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寻求情感寄托是大学生离不开手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刚刚摆脱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中之后,很多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又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手机依赖症。辅导员应该在平时多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将学生从虚拟世界中拉回现实。
(三)加强心理疏导,远离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
在高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完善的心理危机排查机制,及时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针对手机对大学生带来的不同伤害,必要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缓解这些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等情绪。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