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初探
田秀娟
当前,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时代必然。如何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出发,阐述了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途径。
新形势下,教学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及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管理效率低下等。为此,高校教学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更新理念,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创新教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方式能使管理者有章可循,能够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即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管理过程的机械化。
(一)管理内容的高度统一性
高校教学管理是以执行国家制定的行政命令及实施的教学计划为重,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教材、考试方式较统一,甚至连教学教案和评分标准都有规定的格式。虽然,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在一定时期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新型、追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管理系统的封闭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过多强调行政的权威性,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缺乏开放性和透明度,如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水平评估和教学改革的措施制定中均采用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在课程安排、授课人员安排、课程体系设置等环节中缺乏民主性和人性化,透明度低,人为因素明显,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教学计划执行的强制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直线式的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服从,学生服从老师,师生服从管理者等。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在硬性的执行教学计划,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性服务。处于教学一线的师生极为被动,多是停留在执行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所下达的指令。
(四)教学工作监控系统的形式化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参与教学质量检查座谈、填写反馈表等形式进行教学,不具备完善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收集并不全面。在评价的时候,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定量的分析用的较少,评价的结果并没有落实到位等,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历史必要性
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扩招、生源紧张、人才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将进一步考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高等教育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对教学进行管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大胆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
三、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进行合理的权力分配,进一步提高院(系)的管理权限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一般是按照自上而下进行教学管理,最终的决定权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享有,教务处的主要作用是协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和管理。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现如今必须对这种集权式和行政命令式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逐步转变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职能,使其职能逐步向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转变,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院(系),增强决策的开放性,计划内容的多元性、多样性等。
(二)可以引进必要的现代管理手段,增强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主观判断的形式进行管理,缺乏对现代管理方式的合理运用。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必须以开放的态度,依据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充分运用网络化管理手段,借鉴国外相关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减少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三)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推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吸引师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在现代的管理模式中,教学管理者应从传统的“大权独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给予教师和学生较充分的决策、建议和监督等权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作用,以实现教学管理向更加科学的、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要进一步推进弹性学制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培养模式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针对性不强等弊端。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便于教师实现有针对性的指导。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