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唐三彩镇墓俑
发布时间:2014-09-04 21:43:53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60 次



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斗艳,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厚葬之风盛行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一个侧面反映,唐三彩镇墓俑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天王俑、十二属神俑等。本文从“俑”谈起,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镇墓俑做了一定的比较,以现已发掘出土的盛唐时期的典型镇墓俑作为研究对象,对镇墓俑的分类、形制、用途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做了一定的探讨,如此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镇墓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而为研究当时的墓葬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提供必要的线索。

关键词:镇墓俑 ; 镇墓兽;  武士俑;  天王俑 ; 十二属神俑

中图分类号:K877.45   中图分类号:A


一、“俑”的涵义

俑,最早是专指古代墓中用以殉葬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一般为木制或陶制,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俑的起源与古代“以生人为殉”的殉葬制度密切相关,即认为俑的出现是为了替代古代丧葬礼仪中所使用的生人殉葬,其本质是人殉的“替代品”。[①]商代和西周流行殉人[②],也就是用奴隶作人殉的习俗。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兴起,用俑殉葬逐渐取代了夏商周时期用活人殉葬的残酷葬俗,是我国古代丧葬史上的一大进步。

关于俑的最早记载是《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③]。而《礼记·檀弓下》也记载:“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乎用人乎哉?”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义。

二、唐三彩与镇墓俑

唐三彩,是用高岭土作胎,表明施彩色的釉,烧成温度一般只在800℃左右,是一种新型的低温铅釉陶器。“唐三彩”在唐初开始出现,釉色比较简单,开元、天宝时期普遍流行,釉色也逐渐繁杂华丽起来,有白、黄、橙、绿、青、兰等多种。大部分唐三彩是随葬用的明器,也有的是实用器,在许多墓葬和一些遗址中都有发现。[④]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铅釉陶发展的新品种,经历了由单色釉到三彩釉的演变过程。      

“但从有纪年的唐墓考察,早于高宗(650—683)时期的唐墓没有出土三彩陶,这似乎表明三彩陶产生于唐高宗时期,而在玄宗开元朝盛极一时,天宝之后逐渐减少。这就是说,唐三彩从产生到衰落仅有百年(650—755),可谓盛唐之时昙花一现。”[⑤]

唐王朝经济的空前繁荣,是唐三彩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也酿成盛唐厚葬之风的盛行。《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王公百官竟为厚葬,偶人象马,雕塑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羡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下兼士庶。”由于贵族引领风气之先,士庶民间莫不从之,致使三才陶器迅猛发展,关中、洛阳一带最为繁盛。[⑥]

唐三彩从题材来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俑、生活用具和建筑模型。俑的人物形象有天王、武士、文官、贵妇、男僮、侍女、牵马俑、牵驼俑、骑马击鼓俑、骑马乐舞俑、骆驼载乐俑、骑马涉猎俑及镇墓兽等。

镇墓俑是指通常放在墓门两边的力士和镇墓兽。镇墓兽的形制较为复杂,整体由座、身、角三部分组成。

三、镇墓俑的分类研究

(一)镇墓兽

镇墓兽来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氏,其形象为“黄金四目”,在大傩或在大丧中起驱鬼的作用。《周礼·夏官》中记载的“方相氏”,其外表“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在每年举行的大摊和丧葬仪式上大显身手,它“入犷,(墓中)以戈击四隅,殴方良。“方良”为传说中的鬼怪,即“烟牺”,烟晒好食人肝脑。又据《风俗通》记载:在周代,在地下有一种喜食死人肝脑的恶魔,名叫“魍象”,只有方相氏可以将其制服。死者入葬之际,方相氏先入墓圹,驱除魍象,人们还将方相氏的形象立于墓侧,以保护死者。

在古代社会,墓葬规格和随葬品的多寡优劣,已成为死者权力和地位的标志与象征,从而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习俗,而镇墓兽的出现则是这一习俗的具体

反映。

镇墓兽的形制与规格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因当时的社会风气、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约从西晋开始,坟墓中普遍放置镇墓兽。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镇墓兽是以爬行为主,一直到了南北朝后期,才出现了人面兽身式的镇墓兽[7]。在这一时期,镇墓兽由一头怪兽变为一人面、一狮面的一对怪物,由四肢直立变为蹲坐式,而且面目变得越来越狰狞。[8]

   


  (1)三彩镇墓兽(唐)        (2)彩绘镇墓兽(唐)           (3)彩绘镇墓兽(唐)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一  几件典型三彩镇墓兽

图一(1)是1959年陕西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三彩镇墓兽,高57.5cm。镇墓兽人面兽身,两足前伸,躯体后蹲,昂首挺胸。肩生两翼,翅羽开张,头生两耳,向外大展;额生独角,直冲上方;额后束发螺旋上升,背倚方戟。人面环眼怒视,鼻翼翘起,呲牙咧嘴,肌肉紧张,形象狞厉,神态威猛。此种兽完全是人臆造的,它能飞、能跑、能咬、能斗,耳大听千里,环眼关四方,可以说是一中多功能的卫士。这是活人为死人安宁想象而安排的,体现了礼教社会里的“忠”、“孝”之意。

学术界对“镇墓兽” 的形象和用途进行了诸多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王瑞明先生认为镇墓兽是古代“山神的造象”[9],各种不同形状的镇墓兽也就是不同的山神形象  ;陈跃均、院文清认为镇墓兽是地神“土伯的偶象”[10] ;彭浩先生提出镇墓兽应是“龙的形象”[11]。持以上几种见解的学者虽然主张的神抵有所不同,却都认为“镇墓兽”有镇墓避邪、驱邪镇恶、安宁墓主的功能。

(二)武士俑、天王俑

考古学界习惯以“脚下是否踩踏动物、怪兽或小鬼作为划分武士俑和天王俑的依据”,而将“脚下无踩踏物者称作武士俑,脚下有踩踏物者称作天王俑”[12]。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俑类,它是佛教传播的产物,是借鉴佛教天王像的体貌特征而塑造的起镇墓辟邪作用的随葬品[13]。天王也叫神王,佛教称之为护法神,“四大天王”是东南西北四方位的主要护法神,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为广目天王,北方为多闻天王。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是墓主的守护神,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勇气。

在唐代以前,墓葬中多随葬镇墓兽、武士俑以镇墓辟邪,唐初,墓葬中开始出现天王俑,并逐渐地取代了武士俑的地位,是脚其特点踏伏兽或鬼魅,但许多天王俑仍然是模仿武士俑的造型。可见,天王俑是由武士俑发展而来的,同时,天王俑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标志。武则天到中宗时期,天王俑可分为两类:一类脚踏伏兽,另一类脚踏伏卧式小鬼。玄宗时,天王俑流行脚踏蹲坐小鬼的样式。

彩绘武士俑,西魏(535-556年),出土于陕西咸阳市渭城区胡家沟侯义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图三,黄釉武士俑,隋(581-618年),出土陕西铜川市墓葬,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圆雕汉白玉天王俑立像,1983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公路学院院内。其石质光洁细腻,雕刻技法圆润娴熟,神态生动,性格鲜明,比例匀称,衣纹线条流畅自然,显示了雕工们高超的技艺。1996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一级文物。

     

这两件汉白玉天王俑着盔带甲,面部表情威严,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左手握拳屈臂,右手插腰,模样十分威武,这种天王俑的造型从7世纪末起,逐渐代替了武士俑,反映了佛教的盛行。

(三)十二属神俑

十二属神俑在隋唐墓葬中一般成套出现,皆兽首人身,身着袍衣,拱手直立,双手隐于袖内,头部塑造成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等十二种动物形象,均立于方形或圆形的薄底板上。


四、余论

唐代是中国随葬明器“俑”发展的成熟时期。在历史上,唐代将镇墓辟邪之风发展到极至,也是从唐朝开始,我国古代墓葬明器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和定型。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镇墓俑的比较,对盛唐时期镇墓俑的分类、形制、用途以及所代表的意义所做的探讨,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镇墓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





[①] 李玉杰:《先秦丧葬制度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P169.


[②]《墨子·节葬篇》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如在河南安阳商代王室墓中就有4000具殉葬者的遗骨发现,另外,在商代卜辞中也有大量关于人殉的记载。祥见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和人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P53—132。


[③]孔子反对用俑,但他的反对并没能阻挡俑这一艺术传统的发生和发展,相反,俑自东周开始,至秦汉、隋唐,反而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艺术运动。见《说“俑”—一种视觉文化的开端》,巫鸿:《礼仪中的美术》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版,P587。


[④]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P210


[⑤]陈进海:《世界陶瓷》第2卷,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版,P232


[⑥]张冬卉:谈几件唐三彩珍品,东南文化 2002年第10期,P43


[7]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P113.


[8]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P196


[9] 王瑞明:“镇墓兽”考《文物》1979年第6期 P85-87


[10] 陈跃均、院文清:“镇墓兽”略考《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P63-67


[11] 彭浩:“镇墓兽”新解《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P66-68


[12] 见张全民:《唐代镇墓神煞俑分区研究》,《西安文物考古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13]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P106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