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董 梅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了升学考试,步入了中职学校这个新的学习环境中。我任教的是幼教专业,开学第一课,请学生自我介绍,要么声音低的连自己都听不见,要么一句话也不说,要么结结巴巴两三句话就打住。上《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作者曹雪芹时,有学生在下面低声说:“曹雪芹还是个男的啊?听名字像个女的。”不像开玩笑,是确实不知道。当时我很震惊。都说中职学生素质低,语文基础差,竟到了如此地步,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没有。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中职学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而且还是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筛选几次后的落榜生。这些“学困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基本上是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转,老师指向哪,学生就学带哪。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到了中职,突出表现在学生自学能力极差,知识面积极狭窄,学的东西不能举一反三等,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职中学生幼教专业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对于中职学生,我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把知识变为技能。其次,中职学校的实际决定老师也不可能围着学生手把手地教,用考试,题海、补课等手段轰炸学生。重要的应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再次,中职幼教学生应是“多能一专”的通才。所以中职语文学习除了掌握《阅读和写作》《现代汉语知识》等书本知识外,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变为自己听、说、读、写、授课的能力。思想观念的转变,首先应是中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转变是中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应该体现在课内、课外两个方面。现代教学任务观认为,课内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基本知识,中职学生更重要的应该放在其基本技能及基本能力的培养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个质量藴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的习得与培养。有的人认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放在课外,这种观念是十分有害的,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主战场应放在课内,应紧密结合教学过程进行。当然,“功夫也在课外”,课外也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广阔天地。教师还应注意课内、课外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而应是内涵融合意义上的有机结合。思想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教师的问题,中职学生本身也应转变观念,走出原先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这就需要教师经常的提示与引导,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强化课内外自学的自觉意识。
二、指导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念的转变,只是前提,关键应放在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的操作层面。教师不但要晓之以理,还要授之以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径入厅堂。
(一)多介绍
介绍要讲清方法、说明好处。使学生通过实践尝到甜头。如预习,一要列提纲,方法就是根据课后练习,从字、词、句、篇等方面确定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口诵心思,力求自解;三是按学习内容勾勾画画、圈圈点点地进行批注,看学会了哪些,哪些是疑难问题。例如,每教一篇课文,我告诫学生,老师宁可不教,学生都不能不读。一篇课文,至少读五遍,每一遍扫清字、词、句的障碍,正宇正音;第二遍弄清大意,划分层次,归纳中心;第三遍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遍按(语音)部分所教“朗读”一书,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文章的风格和特色;第五遍背关键段落,使课文了然于心,把外部语言变为内部语言,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读写技能。
(二)多指点
指导学生勤于思考,点拨学生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种可能性上去分析,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的能力。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思想家张载也指出“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可见,“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的方法,更是一种学的方法。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加以指点后就点到为止,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时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使教师由“教”过渡到“不教”。例如在讲述“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孩子”(牛顿)这一则论据材料时,让学生质疑,这则材料只能从一个角度理解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作了如下引导:(1)联想之角。材料的主旨可概括为牛顿之所以成功,不单是继承,还有创新、发展,学生就联想到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斯正因为继承和创造了黑格尔、费尔马哈的哲学,才有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2)思辨之角。牛顿的成功除了继承学习外,还离不开他的“谦逊”,以及“巨人肩膀”的无私奉献,学生明白了认识问题不能片面化、绝对化;(3)升华之角。这则材料印证了一个道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发展,时代才能进步。这个例子使学生们疑问得以解决,思维大开。可见,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可能脱离教学实践,而将自学能力单列出来“培养”。这样将隔裂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血缘联系,也有违现代教学任务观念,也无益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甚至会走向我们良好初衷的反面。中职语文教师对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具体文章的分析讲解,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教给学生怎样分析文章的段落,理清层次;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拓展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教师不应拘泥于文章具体内容的纠缠,而应拓宽宏观方法论的高度。这样,学生才有自学的可能,不然,学生即使有了自学的意识,也无从下手。
三、创造自学条件
指导自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和关键,而创造自学条件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保证。怎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条件呢?
1.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会大大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悬念的设置、高潮的迭起、故事的吸引、语言的幽默、教具的直观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等,都可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2.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
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生怕遗漏,“事”无巨细无难易的详讲方法。上课时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做到精讲多练。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把学生摆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提问技巧,引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从不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而是鼓励学生勇者上,机会均等,结果学生们都不愿失去锻炼的机会,争先恐后,竞相表现。这不仅有利于改变过去教学中的提问“面向少数优等生”的弊端,也是对全体同学的一种心理锻炼。改变过去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激发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同学们在这争先恐后的表现之中,自学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3.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基础知识也就越容易。”我为班上订阅了《汉语拼音小报》《语言文字报》《读者》《格言》等报刊杂志,轮流交换读。报刊杂志上的知识反过来用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茅塞顿开,受益非浅。诸如朗诵赛、演讲赛、手抄报比赛等课外活动更是学生们自我展示,互相学习的好机会,在这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叶圣陶说:“教育的宗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并成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用。”叶老把能力和习惯相提并论,一是说二者是同步进行的,二是说习惯较之能力更高一个层次,是能力的定型和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中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应重视。遗憾的是以往在中小学阶段,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我认为首先要从老师做起。我要求自己随时随地说普通话,板书一丝不苟,工工整整,早晨大声练朗读等。“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们在我直接影响下变得比较自觉了。其次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我在中职语文课教学中提出了以下要求:(1)预习;(2)翻检工具书;(3)做笔记;(4)苦练普通话;(5)复习小结;(6)改错等。光有要求不行,更重要的是落实,即通过一定形式的查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中职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也应不断练习、坚持不懈,养成习惯。这样,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即是说,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学语文的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前提,而指导教学方法创造自学条件是关键和重要保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的着力点。强调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它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的、内在的要求,它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学会生存”,具有不断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跟上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作者单位:重庆巫山县职教中心)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