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04-09 13:41:41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271 次

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存在的问题

                                   熊梦鸿

   德国的“双元制”享誉全球,但在引入我国后,推广起来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在于两国在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及制度设计上有诸多不同。只有找出这些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双元制”引导中国职业教育开辟新道路。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德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影响深远,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有重大影响。当我国向德国学习,开始推行“校企合作”职教模式时,我们发现,“校企合作”推进困难重重,基本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不看好职业教育,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

为什么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在我国举步维艰?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德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机构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培养出的技术人才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其次,国家虽大力推动职教事业发展,却没有相应措施保障学生就业,也没有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进来。只有找出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扫清这些障碍,才能把职教事业真正发展起来。

一、 我国职业教育运行环境与德国的差异

  (一)思想观念方面

在德国人看来,只要大家都敬业,都能完成本职工作,社会就会发展和进步,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门户之见。这是因为德国国民有崇尚技艺而不鄙视职业的社会风尚。同时,德国各种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别不大,只要诚实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和发展空间。在德国,认真学习一门技能并在社会上立足的氛围甚为浓厚。这也是职业教育能够盛行的重要缘由。

而在我国,工人被划为蓝领阶层,与我国推崇的白领阶层有着一道鸿沟。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把职业划分为三教九流,手工艺者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引导下,尽管近年来工人的收入一再提高,但相当大一部分人特别是接受过教育的人,依然不愿当工人,哪怕做白领的收入远不及工人的收入。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但由于起步晚,职教兴国的理念并未普及,人们的思想理念尚未转变,依然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因此,年轻一代的中学毕业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也不愿意毕业后成为工人。


(二)社会环境方面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有着200年的发展历史。“双元制”的雏形是19世纪初的“学徒制”。当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第一工业革命后,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广泛使用,学徒制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双元制”开始形成。二战后,为解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由国家和政府资助,“双元制”职教模式开始得以快速开展,培养出大批高职业素养的技术人才,使德国在废墟上得以重建。上世纪末,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双元制“职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双元制”的职业学院和专科学校,使“双元制”教育向高等领域延伸。可以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足够的时间发展改进。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中,德国政府都充当了职业教育变革的主导者。正是因为国家的重视,职业教育都应对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作出了改进,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于30年前,那时我国的工业发展刚刚起步,工厂都是国有企业,受到政府大力扶持,待遇超过其它行业。当时报考职业院校学生众多,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能够进入在当时令人向往的工厂企业,工作稳定并有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型工业的发展,落后老旧的工厂大量倒闭,下岗潮随之到来,批工人失业。人们意识到工人不再是理想的职业。近几年来,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扩招的影响,原本就吸引力不强的职业教育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明显减少,生源质量一再降低,学生们认为上大学才是主流,接受职业教育是考不上大学不得已的选择。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但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落后的工业模式被淘汰,而职业教育并没有对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更新教育模式,致使现有的职业教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的要求。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吸引力。这30年职业教育的变化其实反映出的是中国工业转型期专业规划的不成熟。


   (三)学制设计方面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流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可以说,”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实践为主,企业培训占总课时的60%以上,重要是按照培训条例的要求,通过工作岗位、实训工场的培训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

在学制设计上,我国普遍采用2+1的模式,即入学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两个不良后果:第一,不少学校完成两年的理论教学后,便让学生自己找进企业实习,最后一年的学制形同虚设;学生自己找的实习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可能与之前在校所读专业毫不相关,或关联不大,所学知识完全没用,造成资源浪费。第二,由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不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脱节,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二、 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建议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环境与德国有较大差异,全面照搬德国“双元制”存在一定困难,但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取其精髓。我国职业教育完成可以再借鉴“双元制”的基础上,营造发展环境、改革教学模式,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职教之路。

(一)扩大宣传、转变思想

由于我国长久以来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导致职业教育宣传障碍重重。只有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重视和帮扶,媒体在思想理念上引导大众重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才能逐步扭转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企业同样应该转变思想,不应该再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帮助政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企业间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企业才应该是受益的一方,对职业教育投资产生的回报,是企业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巨大提升。

(二)营造适合发展职教的新环境

政府应该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加大职教经费的投入,完善职教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实行各行业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机制。

(三)提高职教教学质量

“双元制”的精髓在于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合作是中国职教发展的唯一道路。而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学校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责无旁贷。在教学中,学校应根据产业的发展状况随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且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硬件充分的实践场所。只有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示范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才能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