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豫西南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探微
发布时间:2014-09-04 21:45:17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78 次


摘要: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受地理环境,气候,民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本文着重阐述了在豫西南民间舞蹈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色、对雅乐文化的沿袭特色、受地域环境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地方性文化特色。本文的研究是想为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捍卫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家园做一份贡献。

关键词:豫西南;民间舞蹈;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中图分类号:A


文化特色是包括人口、气质、宗教信仰、经济组织、风俗习惯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及其所影响的条件下产生的风格神韵和特征。从历史、文化、艺术身上折射出来的艺术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发展状况,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和经济层次、精神风貌、社会进步与繁荣。积淀了几千年的民间舞蹈文化在人民生活中创造着、传承着、发展着,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在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它是否还具有新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它那古朴、简约的表演形式、动作风格和传统的审美情趣,能否适应以开放性、商业性、竞争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民间舞蹈文化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渗透程度等问题。这是民间舞蹈在新形势下遇到的问题。所以研究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阳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是在南阳人民的心理结构、精神思想、审美取向的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其地理环境,传统文化、音乐、宗教、民俗、审美心理取向的特征尤为明显。

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色

南阳民间舞蹈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多方面的。下面以民间舞蹈的构图和对中国雅文化的继承方面为例进行探讨。舞蹈构图包括运行的路线和构图画面。运动路线是舞蹈者在表演空间中位置变动的轨迹,是形成画面的基础和手段,构图画面是位置调度的相对静止或停顿,是运动路线建立起来的空间布局。

(1)互相衬托  突出重点

南阳民间舞蹈的构图很多时候(特别是小场表演的时侯)会有几个不同的角色构成不同的图案和线形组成,如同太极图的阴阳二鱼,体现出相互的对比和反衬。不同的线形、图案形成聊构图上的对比和变化,而且不同的运动路线,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情感意象。南阳民间舞蹈的运行路线的基础是“圆场”,这种圆场的运动轨迹就像太极图外圈的圆,也就是“无极图”。无极图是天地万物运动的基础,所体现的老子“道生一”的哲学观念,舞蹈以“无极图”形为基础路线,显然是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种直觉感悟。有了这个一(圆场)就派生出来如“8字穿花”、“走S”、“二龙出水”、“卷菜心”等等的运动路线和舞蹈画面。南阳民间舞蹈的构图与调度能够以简胜繁,以小见大,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

(2)对称平衡  丰满和谐

传统的舞蹈构图,通常以对称、平衡来体现画面的均齐、和谐、丰满、规整、稳定。也中国几千年来“中庸、中和”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不仅在南阳民间舞蹈里有所体现,常用几个简单的队形画面进行组合,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与布局一脉相承,这种丰满和谐的构图方式,在南阳汉画像石的构图上也得以充分证明。就这一点说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

二、对雅乐文化的沿袭特色

南阳民间舞蹈生于民间盛于民间,有着与其他民间艺术共有的俗文化特征,然而,南阳民间舞蹈又有着中国雅文化的形态特色。南阳民间舞蹈多神仙仕女形象,它那飘逸、稳重、优美、洒脱的表现,可以理解成是中国古代“女乐”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民间舞蹈的遗存,是女乐文化以另种方式在民间舞蹈中存在方式。如“女乐”在汉代最为盛行。戚夫人“善翘袖折腰”,赵飞燕“身轻能为掌上舞”,都已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东汉傅毅《舞赋》中,作者对汉代的女乐表演有着详细的描绘:“……于是蹑节鼓陈,舒意自广。······观者增叹,诸工莫当。”[1]这与流传在南阳镇平县的民间舞蹈《九莲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平稳、细腻、典雅、飘逸,不仅从视觉方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巧妙的图案组合,让观众重温那些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一脉相承。《九莲灯》上演时,“场子往往静得出奇,观众屏气翘首,目不转睛。在四周彩灯的映辉下,九仙女姗姗入场,伴以柔美弦歌,一出场就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十六朵莲花灯(每人执四朵)随着跑场升降起落,忽儿似花海、星河,忽儿如巨龙翻滚,浪花拍岸。”[2]两者都有“轻回雪游惊龙”的洒脱舞风,汉代略显轻盈飘逸,唐代燕乐更突出快捷洒脱,这与今天南阳民间舞中表现神仙仕女或在天空,或在人间,以委蛇姌嵶,云转飘忽,体如游龙,袖如素霓的婀娜舞姿,出神入化,表达了舞蹈的主题,充分体现了飘逸、轻柔的艺术特点。

因此可以说南阳民间舞蹈中神仙仕女形象,是中国古代“女乐”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民间文化上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雅文化的一种延续。

三、地域文化风格特色

民间舞蹈文化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文化又是某一地域的居民在生活时的产物。因此地域环境对民间舞蹈文化有着直接的影响。李雪梅在《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中这样说道:“舞蹈文化区是指具有特定风格、特定形式的舞蹈分布范围。然而因各种民间舞蹈的风格、表现形式复杂,在空间上的分布又往往相互交叉、融合,故其划分较复杂。”[2]贾作光先生在《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这样说道:“我在北方农村深入生活时,曾经看到过东北平原的秧歌是欢快节奏串联下的小步快走;而陕北高原的秧歌则是大步跳跃。从总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3]资华筠先生也对有关生活习惯中的服饰问题也曾提出“服饰对人体的显露部位往往就是舞蹈的主要运动部位”观点。作为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习俗对舞蹈的动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南阳民间舞蹈文化受楚国舞蹈文化影响较大,在南阳民间舞蹈领域有“楚风汉韵”的说法,楚国宫中舞蹈的袅袅长袖,纤纤细腰飘绕萦回的舞姿变化,如浮云流动,似碧波荡漾,给人以飘逸虚幻的感觉。特别是以细腰为美,就像现代的以瘦为美一样,成为一种风尚。相传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由于统治者个人的喜好影响到了大众的审美。我想这里的细腰不仅是指腰肢的纤细,而且也指腰功的柔软度,对腰功的训练要求在舞蹈技能上是一种强调,这与我们现在舞蹈训练中经常说“腰是本钱,腿是门面”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受楚国时期的“细腰”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巫舞在楚国非常盛行。《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故作《九歌》之曲。”[1]淅川出土的春秋楚墓铜禁,其制作工艺繁杂,造型优美,纹饰瑰丽,编钟音律准确、音质清纯;石排箫形如凤翼,雕刻精致,出土的乐器有90余件,其数量之多,器形之大,制作之美,足以反映楚国歌舞的盛行。汉代是歌舞发展的鼎盛时代。舞蹈明显的是受楚乐舞影响。大都属于楚舞体系,具有楚舞的风格。汉代舞蹈对南阳民间舞蹈影响深远的,南阳汉画馆所收藏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刻中,可以看到汉代社会歌舞艺术的盛况。特别是百戏等一些表演艺术形式确立,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技艺还是思想都对后来的南阳民间舞蹈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宗教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是不是宗教有所争议,我想中国的孔庙不亚于什么佛堂道观,在人的心目中也不亚于上帝,佛祖和玉皇大帝。商周时期的占卜以求天意,是一种不成熟的宗教。周公的“礼”是孔子思想“仁”的基础,也可以说西周的礼乐给孔子提供了儒学基础。这种礼乐制度一直贯穿于封建统治社会,一直到现在老百姓家里还有“天、地、君、亲、师”的排位。中国这种宗法性的传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想从这个角度称为“儒教”是合适的。

南阳有好多民间舞蹈在表演前和在表演过程中都有仪式化程序,是重“礼”的表现,如《鲤鱼闹莲》在演出前,有“灯头”把舞队带到河边象征性的饮水,表示鱼是活鱼,具有灵性。然后放鞭炮,用毛笔蘸上白公鸡血,点在鲤鱼的眼上,鲤鱼再向河水三点头。这是锣鼓开始演奏,舞队在河边起舞,玩一会后再到村里边演出。该舞演完最后一场,要有“灯头”领着舞队到原来饮水之处“卸将”放过鞭炮以后,“灯头”面对河边跪地说:“鲤鱼来到大河边,恭贺鲤鱼已成仙;今天送你到龙宫,保我们富贵万万年。”完毕后,将鱼眼抠下,扔进河里,锣鼓不响,鞭炮不鸣悄悄地进村。

儒教文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有意识形态上升为国家政治哲学。是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思路来体现的。南阳民间舞蹈无论是游街、还是小场表演,都少不了“外圆内方、平衡对称”规则。内方则是要求重“德”,是从修身开始的, 外圆是儒家的处事方式,讲的是务实精神,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儒教作为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建立在成熟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形成了 “仁”的艺术精神和以“道德”为内在目的的价值观。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其思想基于老庄道家的“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逐渐的被神秘化随后有融进了巫术和神仙方术,逐渐的形成了道教的信仰体系。道教的斋醮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他人祈福消灾,为死者超度亡灵;二是道教徒自身修炼身心;斋醮的主要内容有设坛摆案、焚香、化符、念咒、诵经、赞颂并配有灯烛、禹步和音乐等一些程式。象南召的“赶神路”,镇平的“夜叉与野人”,桐柏的“开路”,“肋王爷过生的”,南阳市的“二十四拜”、“神婆”、“祈雨”等舞蹈是道教文化与楚国民间祭祠神鬼的艺术土壤中萌芽发展起来的。这类舞蹈内含着敬神、驱鬼、禳灾。神仙意识是道教立足于汉代的一种社会意识,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都人民的生活都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南阳的汉画像石上可看端倪。张衡在《西京赋》中的描述:“华岳峨峨········被毛羽之襳襹。”[1]南阳桐柏县道教色彩比较浓厚丧葬舞蹈《开路》,寓意给亡人开一条大道,不管死人走向何方,把守各关的神灵,会让它顺利通行,达到尽快升天的目的。南阳民间信仰是多层次的,以功利性为目的,既有古老的拜物教的色彩,也有多神教的特点,相信巫术、鬼神,讲善恶报应和生死轮回观的,具有唯心主义和宿命论的观点。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第10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第15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3]李雪梅《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载《舞蹈》,1998(3)。






[1]转引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舞蹈艺术》总第47辑,第14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5月。



[1] 《科圣张衡》编辑委员会《科圣张衡》,第18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