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实质
——以美西战争为例
刘艳飒
1898年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菲律宾及波多黎各等地发动战争,即美西战争,最终以1899年《巴黎和约》的签订而告结束。它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从大陆扩张转向海外扩张,一方面从兼并领土进行直接控制转向以经济操控为主的统治模式,开始了美国为建立“商业殖民地”以及在国际政治中纵横捭阖的外交历程。作为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扩张主义”转变的重要步骤,它切实地体现了其“现实主义”这一基本外交指导思想。美国开始从世界政治边缘向中心靠拢,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它却总是处于一种“半游离”的状态,既保持对国际局势的重大影响力,又保持中立,既干涉又孤立,使得二者在某一层面上趋于统一,而美国则在这一过程中为其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603—1733年英国在大西洋西岸建立其13个殖民地,自此揭开了美国历史的开端。伴随英国扩张所带来的重商主义、清教思想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新大陆自开发之初就带有其独特的气质——浓重的商业精神及扩张意识相结合。正如史学家范阿尔斯坦评论说:“美国在北美洲的扩张是英国殖民者17世纪沿马萨诸塞和南卡罗来纳的大西洋沿岸获得立足点的继续。”同时,北美大陆与旧大陆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的天然阻隔,使得初始逃难至此的欧洲移民自然产生了“孤立意识”,总之,各种因素交织而成,北美人民在不堪忍受英国对其的沉重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终于1776年建立新的国家,并于1787年成立联邦政体。纵观历史,我们看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沉重的打上了传统的烙印。自建国至19世纪中期它基本上实现了在“孤立主义”政策下的大陆扩张进程,之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如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旧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等,加上其自身实力的增强,其外交政策逐步发生了变化,尤以“美西战争”为标志。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历史不会因为某一事件而发生突然的转向,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有其现实的发展历程,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最为突出而带有标志性。所以本文将以“美西战争”为例,试图探究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向及变化实质。
一、美西战争的背景及结果
美国在长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下,与欧洲以及世界国家保持一定距离,竭力通过大陆扩张、商业贸易等增强实力,因为他们明白即使孤立也需要实力来保证,否则只会成为受压迫的对象。通过一系列战争,美国基本实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并且逐步开始了其大陆扩张的进程。而1823年“门罗主义”的提出,宣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不允许欧洲国家插手美洲事务,不仅说明了美国自身实力的增强,更是标志着其孤立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与欧洲隔绝的思想已经演变为拒绝欧洲国家干涉美洲的所谓“不准插手”准则,是孤立主义具备了积极能动的特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其思想深处暗含着的建立对美洲地区的领导权的意图。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在实力基础上,美国的孤立主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从“防御性地隔绝”政策转变为“积极性地保护”政策,甚至已经可以看到其几十年后的扩张路程,这从五十年代末威廉·西沃德提出的“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中可见一斑。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国际局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旧的具有有限空间性的“地域性蚕食机制”殖民方式旧殖民体系内部愈益突出的危机,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至十九世纪末它终于演变为一种“积极性地进攻”政策,即对外扩张。1895年国务卿奥尔良直接在其发言中将《门罗宣言》中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演变为了“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反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要求。总之,在综合因素下,以美西战争为标志,半个世纪以来外交政策的渐进转变终于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正如杨春龙教授所说:“在从19世纪孤立主义向20世纪全球扩张主义转变过程中,美西战争是一个极其显著的历史界标。”美国在无法实现对旧殖民体系重新划分的情况下,通过对旧殖民国家的殖民地实行更具有实践性地“经济性控制”为手段,将势力早已衰落的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当成了它最好的目标,开始了其扩张步伐。
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忽视西班牙试图缓和的行为终以此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宣战。在菲律宾战役、古巴战役以及其他方面的战役中美国都取得了胜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总之,美国虽然也有战争伤亡,但是依然是这一战争的完全获胜者,最后双方在巴黎签订和约,即《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从和约内容来看,美国基本上达到了其战争目标,古巴虽独立但是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儿菲律宾、波多黎各则直接为美国控制。这不仅标志着美国正式踏上了对外扩张的历程,而且其外交政策也从此时发生了明确的改变。总之,“美西战争是短暂的,又是具有决定性的,……这一次战争看似无足轻重,其实它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地图和每股在世界上的作用。”
二、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实质
与我们看到相反的是,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标榜的“孤立主义”政策下是其无法掩盖的侵略扩张的野心,一位学者曾经说过:“领土和实力扩张从一开始就成为不容回避的美国历史事实,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野心深深植根于美国人的性格之中。”自建国之初至十九世纪中期,通过购买、战争等方式它逐渐完成了大陆扩张,然后又以美西战争为标志,走上了海上扩张的道路,正如帕特森所说:“夺占领土,征服他国人民,对美国人来说并不新鲜,他们的整个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拓展边疆的历史,其结果,美国在20世纪前后从一个大陆国家变成世界性帝国主义强国。”
在美西战争爆发前,美国国内对于扩张就分为支持派和反对派。支持派如西沃德· 罗斯福、安德鲁·卡耐基、查尔斯·丹纳、约翰·摩根等毫不掩饰其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和对领土扩张的欲望,而反对派则站在传统外交的基础上对海外扩张持批评态度,甚至在国内还爆发了一场名为“反战运动”(或“反海外扩张运动”)的规模宏大的运动。但是1896年,主张奉行海外扩张政策的麦金莱击败民主党的布赖安竞选为总统并组织政府,说明在美国国内主战派占了上风。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国内的反对呼声日渐低落,反对联盟也逐渐解散,对外扩张已逐渐得到了美国普遍的心理认同,所以它也就成为了当时的一项基本外交准则,美国正式走上了扩张之路。而战争结束后,围绕着对古巴、菲律宾问题国内又展开了讨论,只不过此次,是讨论如何进行扩张的问题,即采取何种扩张模式——直接兼并控制还是变其为商业和海上基地的问题,向我们展示出此时美国外交政策的另一转向。结果我们从和约内容中看到,美国只是控制古巴、菲律宾,但是并未兼并进其领土之中,或许美国也考虑到与其让它们发展成为国家内部的一个“分裂”毒瘤,不如让其处于一种受其控制为其牟利但又不会为国家造成负担和隐患的状态。我们看到的是,这种外交政策实际上已经走出了旧殖民体系的范畴,不再只关注地域性的有限的领土蚕食,而是转变为一种以对海外市场的经济操控为主的新型商业帝国的统治模式。总之,在国内外的局势影响下,美国走上了“和平扩张”或“渐进性扩张”的道路。美国在全球扩张的进程中所采取的“和平扩张”和建立“非正式帝国”的方式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反映了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后,美国的外交扩张政策也基本上是沿着这条路线进行的,虽然中间也有波折,但是却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甚至直至今天依然如此。
诚然,外交政策是建立在相应的国家实力基础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改传统“孤立主义”政策走上对外扩张到时是建立在其日益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和日益提升的国际政治地位基础之上的,但是,仅对其外交政策本身而言又有着什么样的深刻内涵和实质呢?从其外交发展历史总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孤立主义”还是“扩张主义”,实质上都是其“现实主义”外交的一种体现,其思想体系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性。或许我们可以说,“孤立”抑或“扩张”只是其外交政策的不同表述,二者在根本上具有相互渗透性,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一定层面上趋于统一,在奉行“孤立主义”时其实是为自身积聚力量、增强实力为扩张做准备,在执行“扩张主义”时又时时实行着不结盟政策,力图保持国际中立地位,即使自身成为了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中心国家,却依然试图游离于国际纷争之外,成为平衡天枰两端的重要砝码,“所以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孤立主义到扩张主义的转变,美国的外交母的也许在不同时期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是根本不变的是追逐最大的民族利益。这种外交政策中的实用主义成为美国发展根本的推动力,使得美国最终成为世界大国,美国也许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用永远的敌人,但是它有永远的利益。”
三、结语
从美西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标志性地重大变化,美国走上了“和平扩张”或“渐进性扩张”的道路,即走上了以建立经济控制为主的海外商业帝国的扩张方式。然而从美国竭力保持中立国地位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虽然是扩张但是其仍然没有放弃孤立主义的思想,或许我们可以说“孤立”和“扩张”作为其外交思想通常是并列存在的,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而已,只是在评估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为国家利益而做出的不同反应。总之,它们掩盖下的“现实主义”思想才是其外交思想上的基本指导方针,而美国也在这一政策下受益良多。
(作者简介:刘艳飒(1991.10-),女,河南许昌人,暨南大学2013级世界历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美关系)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