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6-04-09 14:19:47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23 次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商明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政府、高校及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在我国己经是势在必行,无论是转型的每一个细节,还是着眼于转型大局的整体考量,都成为当下十足的热门话题。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就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把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以充分履行大学使命为目标,找准特色办学的定位,理清特色办学的思路,明确特色办学的战略目标,从而不断增强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问题

  (一)制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问题

1.政府的评价导向偏差

地方高校的评估标准不应该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雷同,政府部门的考核评价导向不科学。其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考核科目繁多。每年教育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都要组织多次的评估、评比与检查。涉及的内容过于复杂繁多,给高校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第二,评价导向不科学。目前,政府或媒体多以高校的就业为导向看待高校多方面工作,这样做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也不符合实际。将就业率不高归结为是地方本科高校和学生本人的素质问题,而不考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岗位的提供情况。

2.高校的办学经费短缺

地方本科院校并不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扩张能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更多的带有政策色彩,是政策助推的产物。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原始资本”积累少,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生源不佳、教学资源不充足、学科建设未成体系、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生培养质量低等。中央财政对地方本科高校财政支持较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不足,因此,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自身吸纳行业、企业等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弱,办学经费短缺,以致于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地方高校的转型其实就是向应用型转变,这就要求把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离不开强有力的实习实训条件作为保障,对资金投入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3.政府主导的办学体制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目前采取的依然是政府主导的转型。虽然社会舆论不断呼吁改变政府管得过多的问题,要给高校自主权,但在实际运行中,该放的权力政府仍然掌握,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问题上,政府仍然习惯以主导的方式进行。但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并不是完全由政府说了算,而是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多方面共同承担、协同共治。在我国社会的发展的现阶段,虽然离不开政府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但更多的应体现在宏观管理上,而不是介入太多的微观事务。

  (二)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内部问题

1.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理念不清晰

很多地方院校缺乏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百花园之美,在于大学之花的万紫千红,而这种万紫千红来自于每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定位。但是目前来看,80%的地方高校缺乏明确的办学思路,存在着定位单一化的倾向。首先,表现在办学层次定位上盲目求高。盲目求高是一种对自身定位缺乏理性思考的表现,使得地方高校在发展中逐渐摆脱了自身的实际,不仅不能实现学校的目标反而失去特色。其次,发展方向不明确。无法清晰的确定是办教学型还是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复合式的高校。无法确定高校服务是面向地方还是面向全国或更广泛的区域。最后,同质化太严重。办学理念和思路相同,层次定位相同,学科布局相同,形成了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局面。

2.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

地方本科高校多以研究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重理论轻技术过于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教学不足。课程设置过于陈旧,问题很大。课程体系建设是转型高校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但当前多数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的设置区分度不明显,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第一,课程评估过于形式化。忽视课堂内容的质量;第二,课程开发能力较弱。地方高校应该拥有课程开发自主权,但是,地方高校的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普遍较弱。第三,专业无特色、学科水平低。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必须以学科建设作为支撑,通过特色学科发展特色型专业体系。而地方高校普遍缺乏特色专业,学科发展也相对滞后。另外,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专业脱节严重。一些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创新精神,胆子过小。有些专业的设置从表面上看似乎和产业发展有联系,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与地方产业的真正融通,只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建设新专业。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足

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被绝大多数调研对象列为制约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教学人员数量不足。90%以上的受访对象称,高校教学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其中教学人员数量不足是教学投入不足的主要表现。另外就是教学人员整体质量不高。优秀人才数量不足,很多地方院校很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应用型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地方高校“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在30%以下,由于教师教学及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应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只有学校、政府、社会三者合力,地方高校转型才能顺利进行。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转变

1.转变政府主导的办学体制

政府在对地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的同时要考虑到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教育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政府统治与管理,而是强调多主体参与的合作管理、共同管理。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政府不要越位、错位、缺位,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政府要轻主导,而重管理,并调动起各方力量,全方位支持并服务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2.转变传统的评价体系

政府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应该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将地方高校与研究型大学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设置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切忌搞“一刀切”的评价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政府结合地方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提出切实可行评价标准,既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又能客观准确的评价出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政府要适当精简评审科目,设立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地方院校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适应性更强的应用型人才。

3.转变政府资金的投入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面向应用技术型转变,这就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硬件条件要求高,培养成本必然高于其他类型高校。但从目前的财政投入来看,尚未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建立良性机制,融资渠道少。因此,各级政府应选择性的给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定的经费支持。第一,选择有较好基础的院校作转型试点院校,设置转型发展的专项资金,给予转型试点高校特殊的财政支持。第二,改变政府现行对高校的拨款方式,按学校类型确定财政拨款标准。第三,制定和鼓励企业投资教育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参与高等教育。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转变

1.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

“构建以能力为重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基于此,各高校必须实现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上的根本转变,彻底从“攀高、求大、求全、逐利、趋同”等冲动中挣脱出来。对于新建的本科高校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坚持从自身条件出发,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发展区位,重新确定其办学定位。另外,按照当地产业经济的特色,设立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未来专业”,使学校成为参与和推动新工业革命的积极力量。

2.转变教学体系,适应市场需求

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课程和实习环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相应的做出调整。首先,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大幅度提高实践课程和案例课程的比重。比如,在四年制的培养方案中,可设置至少两个“实习学期”作为学生的必修环节。其次,实行多样灵活的学习方式。突破传统大学全日制学习方式,将全日制与部分时间结合,并逐步将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形式等纳入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方便的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最后,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建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比较完整的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研究型、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设立创新实验室,扩大实验室开放,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科技成果给予一定的奖励。

3.转变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从普通本科转型成应用型大学,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教学型”、“学术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转变为“应用型”、“技术服务型”的师资队伍。要建立这样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队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第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针对青年教师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实践培训的现状,地方高校要不断加强对这些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比如,成立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班,开展青年教师微课大赛、课件比赛等。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鼓励青年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锻炼。可以利用每年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安排大量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顶岗实习,让青年教师真正了解企业的具体运转和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14EB168)的阶段性成果。)


山海经杂志社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咨询QQ:280747782   3164723360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