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茂德庆寺的历史渊源研究
才让扎西
浅析拉茂德庆寺的历史渊源拉茂德庆寺亦称德乾寺,藏语全称为拉莫德庆群科朗,意为拉莫大乐法轮洲。该寺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堂镇西南15公里,今能科乡境内。拉茂德庆寺系是继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塔尔寺和拉卜楞寺之外,安多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
拉茂德庆寺在安多乃至全藏区享有很高声望,但史料记载却不多,对拉茂德庆寺进行研究可以弥补史料中的缺失,具备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尖扎地区乃至青海藏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藏传佛教寺院提供指导作用。
拉茂德庆寺(ལ་མོ་བདེ་ཆེན་དགོན་པ),亦称“德钦寺”、“德谦寺”、“德欠寺”、“德缠寺”、“德禅寺”等,藏语称“拉茂德庆群科林”(ལ་མོ་བདེ་ཆེན་ཆོས་འཁོར་གླིང),意为“拉茂大乐法轮洲”。该寺是由第三世拉茂夏茸尕布(白佛)阿旺罗桑旦贝坚参(1660-1728)于1682年创建,是清朝初期在黄河流域新建的较为出名的格鲁派寺院之一。以下就以拉茂德庆寺的概况、属寺以及香火庄等作简要的介绍。 一、拉茂德庆寺的概况拉茂德庆寺位于青海省尖扎县,距县城马克唐镇15公里,属能科乡境内。整个寺院藏于山坳之中,周围青松环绕,农田层层,环境幽静舒适,风光秀丽如画。拉茂德庆寺由三世拉茂夏茸尕布阿旺罗桑丹贝坚赞于公元1682年创建。因而取活佛名做寺名,称“拉茂德庆寺”。拉茂夏茸尕布活佛系统至今共传九世。
公元1705年三世拉茂夏茸尕布阿旺罗桑丹贝坚赞(ལ་མོ་ཞབས་དྲུང་དཀར་པོ་སྐུ་ཕྲེང་
གསུམ་པ་ངག་དབང་བློ་བཟང་བསྟན་པའི་རྒྱལ་མཚན)去京受封,清朝颁发“察罕诺门汗” (ཚ་གན་ནོ་མོན་ཧན)诏书并封为扎萨克喇嘛。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七世达赖喇嘛喇嘛封三世拉茂夏茸尕布为“阿齐图诺门汗”,据 《安多政教史》此封号为七世达赖喇嘛喇嘛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所授。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青海蒙古划旗定界,拉茂夏茸尕布所属部落单独划为察罕诺门汗旗,成为尖扎、贵南、泽库、化隆西部、贵德南部、同德西部以及海北海晏地区的政教双重统治者。第七世拉茂夏茸尕布在民国初期被封为“广大明智汗王”,八世拉茂夏茸尕布曾担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拉茂德庆寺是尖扎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因属寺、转世活佛众多而著称于世。历史上德庆寺属寺众多,传有4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现尚存有31座属寺,在寺僧人最多时有500多人,寺僧主要来自尖扎、化隆、共和、贵德、海晏、等地,以藏族为主,同时还有蒙古族、土族和汉族。 二、拉茂德庆寺的属寺历史上拉茂德庆寺属寺众多,传有4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现尚存有31座属寺,即今尖扎县的俄让寺、阿哇寺、拉日寺、桑主寺、结什当寺、洛多杰扎寺、宗囊寺、古鲁寺、噶卡寺、昂拉赛康寺、尕布寺;今贵德县境内的铁瓦寺、荣一寺、却毛寺、麦力甘扎仓寺、尼尔寺、卷木寺、周屯寺、贡赛寺、加毛寺、拉扎寺、香毛切寺、加卜查寺;在海晏县境内的白佛寺和麻皮寺;在今化隆县境内的若索寺和格许寺;今贵南县境内的托勒寺、塔秀寺、查那寺;在湟源县的福海寺等。 三、拉茂德庆寺香火庄拉茂德庆寺的香火庄主要以其历史上的察罕诺门汗旗领地为主,现分布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贵德县、贵南县、海东市化隆县等地。在尖扎地区,拉茂德庆寺的主要香火庄原来总称为“昂拉八庄”(སྣང་ར་གྲོང་བརྒྱད),包括雷松、昂拉、当索、能科、措玉、雷什刚、尖扎滩和羊直八个部落,分布在今尖扎县加让、昂拉、马克唐、能科、当索、尖扎滩等乡镇的58个村庄;贵南县夏朵、茫拉等一带的村落;同德县巴沟一带的村落;化隆县东干堂、格秀、夏茸霍拉等村落;还有今海晏全境的藏族村落都为拉茂德庆寺的香火庄。
四、拉茂德庆寺的建立
拉茂德虔寺始建于1682年,由拉莫三世创建。寺庙建在此地的原因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三世拉茂夏茸阿旺加措在寻找建立寺庙的地方时,宝驹跪在此地,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兆头,于是选择在此地建立寺院。二是十七世纪末,离拉茂德庆寺不远的拉萨村有一名叫拉萨完德的异教徒在此地广纳信徒传教,并利用法力恐吓当地不追随他的民众。为了驱逐异教,弘扬佛教,所以建立了拉茂德庆寺。
这两种并不能在书面记载中看到,但这是在尖扎地区一直口耳相传、老少皆知的两个关于拉茂德庆寺建寺的传说。本人认为这两种说法应该也是拉茂德庆寺建寺的历史原因之一。因为第一种传说则跟藏区各地寺院的建立传说相差无几。而第二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尖扎地区只有在拉茂德庆寺不远的夏扎、拉萨等村落才有苯教徒,而佛苯之争向来已久都是藏区宗教的中心矛盾。从历史背景和时局去考虑,就能明白三世拉茂夏茸尕布建立拉茂德庆寺的意图。
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简单了解到第一、二、三世拉茂夏茸尕布在政教两业上的功绩,从第一世拉莫夏茸到三世之间在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盛行。但是在这一地区只有古日殊胜寺是二世拉茂夏茸尕布所建立的,所以随着拉茂夏茸尕布活佛在青海地区领地的不断扩大和声望的空前提升,他需要在这一地区建立一个政教中心,而且当时尖扎的西南部地区恰好没有藏传佛教寺庙,所以拉茂德庆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而建在了现所在地。五、第一节 拉茂德庆寺的寺院布局及建筑特征 (一)拉毛德庆寺的寺院布局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唐镇起程,曲径盘行,环山向西南行15公里,就到了拉茂德庆寺。该寺所在的能科乡属于半农半牧地区,海拔约2800米。该寺所在处的地势东西两面较高,其中西面略高。南北两面较低,其南面略低,像个聚宝盆。整个寺院坐北朝南,寺院前方的西南方为寺院的树林,据传,拉茂德庆寺布局像一头大象朝南卧着。拉茂德庆寺北面最高处自东往西分别建有密宗学院、拉茂葛尔哇大佛殿、智干大佛殿及拉茂赛赤的昂欠,这四座建筑林立在寺院最高处的一条直线上。这四座建筑的正前方分别建有护法殿、大经堂以及两座佛塔,其他活佛的昂欠及僧舍都零散于上述八处建筑之间。 (二)拉茂德庆的建筑特征拉茂德庆寺是一座格鲁派的寺院,寺庙的建筑和供物都是藏式。这座寺庙和其它寺庙的独特之处是赛赤昂欠、智干大佛殿、大经堂等为主的大门以汉藏混合的建造方式而筑成的。大门的木刻和两边的壁画是以汉族的飞马和寿字等为风格。据说,除了这些之外,寺院的其他大门都用了汉藏混合的建筑方式。但如今,这些地方却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无法辨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拉茂德庆寺所在地的地势地貌及拉茂德庆寺的寺院建筑布局。从其建筑特征来看,可以隐约感受到汉藏之间的民族关系,特别是藏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并能看出拉茂德庆寺的历代拉茂夏茸尕布和历代执政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朝南方向建造的,如今建造的是以二楼,基础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现在的面积是比原先的四分之一。
三百多年以来,在历世拉茂夏茸尕布、拉茂赛赤、拉茂智干仓的细心教化、管理和信教群众的虔心供养及历代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拉茂德庆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其鼎盛时期,管辖地域东以黄河为界,东南至今尖扎县尖扎滩乡及贵德县常牧乡境内,南至今贵南县、兴海县境内,西至青海湖畔。至18世纪初,拉茂德庆寺管理今尖扎县、海晏县、贵南县、同德县西部、贵德县南部、泽库西部、化隆西部等地区的政教事宜,所以拉茂德庆寺在青海藏区享有的声誉及影响极为广泛。
拉茂德庆寺在尖扎及历史上被其统治或管理过的地区的僧众中具有主导地位,它不仅在尖扎地区的信教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宗教地位,还是信教群众平日主要参拜或朝佛的对象,寺内举行的每一个宗教仪式,都在广大信教群众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宗教文化功能。可以说拉茂德庆寺在使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围绕着神圣的宗教信仰而不断规范化,并发挥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作用和充当广大信徒自我约束的伦理道德规则。1958年前,拉茂德庆寺是整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新时期下拉茂德庆寺依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教育、人文和生态,并为这片区域内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山海经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
《山海经》杂志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现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曾创下发行170万份的辉煌业绩。2009年,《山海经》杂志全新改版,在原有的纯文学性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理念等方面,并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编辑理念切入社会深层,引导新一代更好地成长。
【主要范围】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教育论丛、 文史在线、 艺术研究 经济与法
语言研究、 德育研究、 影视文学、 文化论坛、 社科视点 医药前沿
【投稿须知】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 文章以2200字符为一个版面,每篇5000字符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3字以内;
3.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4.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5. 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 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咨询qq:779624634 电话:0571-2806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