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谈佛教文化的民族化
发布时间:2016-05-07 15:56:27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197 次

浅谈佛教文化的民族化

龙朝东

  佛教起源于西域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为适应本土,经历了佛教民族化的过程。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根本的是释迦牟尼佛住世49年所讲的经,经者恒久不变,为世之经纬,真理之意,就像道家典籍《道德经》中“经”字一样,中国人为表示对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极高的尊敬,所以统称释迦佛所说法为经,这可以称为典籍文化,中国的佛经从汉明帝时白马驮经,《四十二章经》的传入,到唐朝玄奘法师历经磨难西行求法,使佛教盛行于中国,唐代达到全盛,从此中国的佛经渐驱完备,佛教在唐朝时从中国向日本、朝鲜等国传播;佛教从创始之初本身就包含着僧团文化;因佛教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佛教史的产生;佛教史中,有人,有地点,有事件,所以有记录高僧行义的《高僧传》,有历代高僧对佛经的注解,修持记录,还有他们根据自己的修持,证悟写的论著,传法经历等,后乾隆皇帝,应用国家能力主持编撰了佛典《大藏经》,全藏共计5600多万字,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寺院是出家人安住修行的地方,有寺院就自然有寺院文化。本文简单论述佛教文化民族化中,经典里的根本五戒、僧团文化,寺院文化。

   一、略说佛门“五戒”的民族化

   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为,人的一切行为都首先产生于人的思想。我们的某一个作为,在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之前,都首先在我们的脑海中模拟多遍。就连我们的习惯也产生于长期意识和行为的强化。所以改变一个人,最根本的是改变其潜在的观念习气。在佛教经论中,我们经常看到经论往往在阐发人种种的观念,以及固有的习惯,并用种种的方法加以对治。佛教把人种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称为执着。种种不好的造作(身、语、意:即行为、语言、思想)的原因,归纳为贪婪、嗔恨和愚痴。

佛教的整个教育过程就是熄灭人的贪心,去除人对人、事、物的嗔恨心,并达到开发我们本有智慧的目的,简单来讲达到内心安定而不杂乱,心胸宽广而不贪执,与乐拔苦的慈悲境界,“佛教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1]。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必须戒。

戒有很多,根本的有五条:因为杀戮,人与人、人与物产生嗔恨、仇恨,甚至战争,而杀戮产生的因是贪婪,或者仇恨,为了免除这样的事,培养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佛陀制戒第一条戒杀。中国大陆多修持大成佛法,所以出家人在杀戒中又推及到不食众生肉,体现了佛门无限的慈悲。我们人可能会因为贪财,或其他任何原因,发生偷盗的行为,使心不安于正道,损人利己,发展为放纵,无所顾忌,所以佛陀制戒第二条,戒盗。人在世间有种种的习气,尤其好色,孔子说,“食色性也,人之所大欲”,古大德常讲,淫心是海,对于修道人不但动摇道心,而且造作种种的罪恶,所以出家人是完全断除淫欲的。对于在家学佛人,虽不能断除淫欲,但作为正人君子也必须戒邪淫,即一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都不应该做,因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会造成社会的种种负面问题,人际关系的混乱,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家庭不稳等,因而佛制戒第三条,淫戒(在家戒邪淫,出家戒淫)。出家之人,为了探究人生真谛,割爱辞亲,为续佛慧命,给世间留下一盏精神世界的智慧明灯,慈悲济世,大忠大爱,非大丈夫不能为也,且出家修行须得父母同意,一切妥当方可,世人往往以为出家人,不忠不孝,实在是不了解的缘故。

毛主席说:“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都应该学点宗教常识,一者不会在社会上上当受骗;二者不会被世间邪教蛊惑;三者有正信的是非判断,不至于人云亦云;四者增长见闻,完善智识。佛制戒第四条,戒妄语,妄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假话,二是说夸张美饰的话,这种做法容易误导别人,也容易使自己养成轻浮的习性,但特殊情况下说假话是可以的,出于慈悲而行,给与人安乐化解矛盾是被允许的,所以戒又是活泼的。在佛门,戒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在中国每个时代都有专攻戒律的大德高僧,他们佛学造诣精深,善根醇厚,以戒为师,深入经藏,隋朝道宣律师是集律学之大成就者,成为中国南山律宗初祖。酒可乱性,人大多饮酒后心性散乱,头脑不清,身、语、意造作种种过恶,且过量饮酒有损身体健康,所以佛制戒第五条,戒酒。此条戒在一些传统的其他宗教教义中也可看到,比如伊斯兰教。佛制戒之目的在于防非止恶,使人获得安乐吉祥。总之,“佛教戒律是佛弟子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律之间关系密切”。

可以看出,戒律也因中国人的根性的因缘,而有了民族化的过程。

二、僧团文化的民族化

佛住世时,统领大众,无有宗派,但佛却为适应不同人的根性说了不同的法,佛教传入中国时,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一千多年,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不同根性的人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宗派,也就有了不同的僧团,也就产生了民族化的僧团文化。以下却是僧团文化中共同的准则。

佛法所说的僧团是四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共修,佛要求在一起修行的僧人,要遵循六条根本的准则,即六和敬,六和敬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共同的依止。第一条,见和同解,僧团成员,对修行的理论和方法有共同的认识,这是大家一起共修的基础。第二条,戒和同修,即在一起修行的出家人,除必须遵循的根本戒外,还要遵守常住公约,以期达到相互协作,互不干扰的目的。第三条,身和同住,在僧团里除为大众服务的方丈、执事外,僧人住在一起,遵守共同的作息时间,内部干净整洁,整齐化一,在外同修同作,有病痛和年老不便的僧人也除外。第四,口和无憎,在一起修行,以和为贵,不该说的不说,少说多做,以防口业。第五条,意和同悦,修行之人以佛为师,要努力精进,内心安定平和,法喜充满。第六条,利和同均,在物质方面,僧团平等受用,无有分别。佛教的僧团规约也是值得我们社会团体借鉴和学习的,有利于维护团体和谐稳定。

三、寺院文化的民族化

佛成道之初,本没有固定的居所,只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随机度化,后来有国王、大富长者,提供屋舍供僧团居住,方便佛陀教化一方,慢慢才有了寺院,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家以国家机构的名义把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命名为寺。随着佛法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人的接触到佛教,为方便教化大众,所以很多地方兴建寺院,教化一方。

寺院更多展现的是佛教艺术。寺院结构往往恢弘大气,清净庄严,走入其中就会给人一种内心安定的摄受力,寺院建筑体现了和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寺院也大多是中国古典皇家建筑形式,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一体,展现极大的包容性,所以“隋唐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佛教交流的中心”。以前寺院一般建在深山,入山会有一个山门,会标示到寺院的距离,到此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下马取下刀剑,以示对佛门的尊重。再走就到了寺院门前,以前都设一个照壁,上面写着“阿弥陀佛”四个大字,也有的写着“南无观世音菩萨”,看到这几个大字,表现已经进入佛门了,要生起恭敬心。后面就是寺院的大门,这里就是天王殿。

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表智慧,智慧可以斩断烦恼;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表示处理事务要秉持中道思想,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北方多闻天王执伞,教我们要广学多闻,手中拿伞,教我们要防止外界环境污染我们清静的内心和健康的身体,要能转境而不被境转;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持蛇或龙,另一手持宝珠,广目天王教我们要多看,龙代表外面的环境千变万化,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宝珠就代表不变,同时四大天王也代表“风调雨顺”。殿中央坐着未来佛,弥勒菩萨,向外笑迎八方客,弥勒菩萨的背后站着佛教的护法神,韦驮菩萨,传说他将是最后一位成佛的菩萨,因为他发愿世世守护寺院道场,韦驮菩萨面向内,手持降魔杵,表示护持清静道场,以使寺院井然有序。再往里是寺院的东单房和西单房,西单住常住僧人,方丈室也在西单,东单住挂单僧人,还设有客堂,外面来访先到客堂通报。

西单一般还设有斋堂,也叫五观堂: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第一,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第二,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第三,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古德云:“五观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东西两单视情况有的设有偏殿,比如观音殿,祖师殿,罗汉殿等。天王殿两边是钟楼和鼓楼,作用是召集大众,通告时间,还有就是重要的法事活动,这些法器不能乱动,除非得到允许,否则会扰乱寺院生活。最里面是最重要的殿,大雄宝殿,正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左边西方阿弥陀佛,右边东方药师佛,两边还有行持第一的普贤菩萨,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两边还有罗汉。寺院里佛像都清净庄严,让人看了心里平静,充满祥和。大的寺院还设有藏经楼,禅堂等等。寺院的整体建筑结构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佛教文化中无处不在,也同样体现在佛经中”。

总之,无论是戒律、僧团文化,还是寺院文化都经历了民族化的过程,我们也应该看到,佛教的民族化只是利益大众的善巧方便,千百年来,其慈悲济世的思想精髓却从未改变。两千多年来佛教文化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山海经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

《山海经》杂志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现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曾创下发行170万份的辉煌业绩。2009年,《山海经》杂志全新改版,在原有的纯文学性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理念等方面,并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编辑理念切入社会深层,引导新一代更好地成长。

【主要范围】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教育论丛、 文史在线、 艺术研究  经济与法

语言研究、 德育研究、 影视文学、 文化论坛、 社科视点  医药前沿


【投稿须知】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 文章以2200字符为一个版面,每篇5000字符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3字以内;

3.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4.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5. 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 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咨询qq:779624634     电话:0571-28069909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