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中心灵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张 娜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主意识,提高个人修养,使他们的知、情、意、行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成为高尚的人。
一、小学语文心灵教育缺失现状
语文心灵教育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关注学生心灵为出发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涵养道德、审美情趣的教学活动。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可是很多学校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师的工作能力,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语文学习成绩几乎是读写的考试成绩,人的情意态度、审美意识、人格发展往往被忽视,从而形成了只重知识而忽视“心灵教育”的局面。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试而做的大量练习,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说教,轻感悟
小学语文的课堂中,由于在“课上分析+课后练习”的灌输式教学的误导下,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看不到了,文章丰富的意蕴也被冲淡了,支离破碎的阅读代替了思考与欣赏交融的阅读理解。
(二)重分析,轻积累
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让学生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文章的感悟变为分析,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优美的意境。其实语文教学,首先是积累,力求通过朗读、背诵使优美的语言烂熟于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是运用,从积累到运用必须经历一个加工重组和构建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提高语文素养。
(三)重问答,轻品读
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问答时间多。很多老师在提问后就马上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不出,教师或者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更多的时候是暗示,不给学生读书思考的余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不深,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匆忙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缺少咀嚼和品位文章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心灵教育对策
语文心灵教育架起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之间的桥梁,针对上述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心灵教育缺失的现状,下面从课本、课堂、课外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一)挖掘潜藏的 “心灵教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无论是饱含深情的记叙文、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亦或是描写细致的说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达到触动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挖掘出文本潜藏的教育因素,从而适时渗透对学生的心灵教育。
(二)创设情境,展开联想,进入文本角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注重情感的培养,以发展人、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为首要任务,将思想、文化融汇情感人格的培养之中,体现了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语文人文性本质回归,成为人们的心灵之学。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体现心灵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迫在眉睫。我认为,创设情境是实现语文心灵教育的方法之一。
(三)读导结合,在阅读中品悟,陶冶情操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读书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四)欣赏激励,营造民主课堂气氛
孩子是正在破土的幼芽,是蹒跚欲步的牛犊,需要我们适时正确的鼓励和引导,需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多鼓励、多表扬,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不可吝啬欣赏的话,不要压抑赞美的情,要蹲下来用心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几句由衷的赞赏,他们定会阳光般的灿烂多彩!
(五)延伸课堂,知行合一
一堂课其实不仅仅是一堂课,所谓延伸课堂,既是课堂时间的课外延伸,更是授课内容的感知延伸,课堂与实际应该是互动的,课堂要向生活实际延伸,而生活实际又要走进课堂,课堂与实际是能相互对接的。教学的课堂延伸,是要沟通生活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课本知识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必须有感性认识作为基础,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多样而生动的课外活动与优美的场景,作用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使儿童感受到校园中欢乐、友爱和群体向上的力量,孩子们在这些节目里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也利用这些节日活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得到熏陶感染,体现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思想。
语文承载着启迪心灵的重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渗透对学生的心灵教育,通过品味和感受作者的情味和旨趣,让学生在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教育。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海市实验小学)
山海经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
《山海经》杂志是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现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6215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32/I。本刊以展现大学生风采,教师教学交流为主题,集学术性、实用性、权威性、前瞻性与专业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的教师等发表研究成果、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本刊全国公开发行,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 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距今已有52年的历史,曾创下发行170万份的辉煌业绩。2009年,《山海经》杂志全新改版,在原有的纯文学性基础上,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理念等方面,并最大限度地将我们的编辑理念切入社会深层,引导新一代更好地成长。
【主要范围】
文学作品、 文学评论、 教育论丛、 文史在线、 艺术研究 经济与法
语言研究、 德育研究、 影视文学、 文化论坛、 社科视点 医药前沿
【投稿须知】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 文章以2200字符为一个版面,每篇5000字符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3字以内;
3. 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注明图题图号。
4. 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一律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档附件)发送,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以便针对有疑问的内容随时查询核对。
5. 本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 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不愿通过网络媒体发布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 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咨询qq:779624634 电话:0571-2806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