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金刚经》的布施思想
发布时间:2016-06-20 22:56:34        发布人:骆庆凯        浏览次数:167 次

《金刚经》的布施思想

骆庆凯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是《大般若经》的代表之一。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佛学智慧,历来都被人们所推崇,其影响深远无比。众所周知,六度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而布施则是六度之首。作为六度的着手点,他的重要性无与伦比。《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自然有多处表述了布施思想。本文采用罗什版译本,并应用传说中梁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进行分段。

   一、布施的含义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思是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送给一切众生。布施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纵观整部《金刚经》,全文不到六千字,竟有十处提到了布施,而且大致均匀地分布于全文。由此可见布施的重要性以及在《金刚经》中的地位。《金刚经》对于布施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无相布施、法布施高于财布施。

   二、无相布施——布施的根本目标

在金刚经的第四分,即妙行无住分第一次提到了布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最开始提到布施的地方,即提出了布施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做到无相布施。佛教有“三轮体空”的说法。即在布施的时候要做到施空、受空、施物空。施空,即要体悟到布施的主体“我”不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五蕴和合的产物,故不应该执着有个“我”实行了布施,更不应该执着布施之后“我”能够得到功德。受空,即应该认识到,既然没有一个布施的主体,也就没有一个被布施的客体,也就是不应该执着被布施的众生实有。故不应该铭记有众生得到了自己的恩惠而要求回报。施物空,即对于布施的财物、法、无畏都不应该执着。财物是有为法,它的本性是无常的;佛法如筏,得度者当要舍弃,并且,佛法本是教导人去除执着的,要是传授佛法的人反而具有执着之心,岂不是自相矛盾?另外,无畏只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而已,更不该执着。而无相布施就是做到三轮体空。我们知道,六度之间既是一种递进的、逐步深入的关系,同时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六度的最高目标——般若度,即一种了知事物本性空、不可得,因而不执著、不分别的智慧,就与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相契合了。不但通过无相布施可以增长般若智慧,而且因为有了般若智慧,所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才是不执著,因而才可以把更多的东西布施给众生,完成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目标。另外,只有无相布施才能得到更多的功德,从而更快地证悟成佛。在第二十八分,即不受不贪分也明确提到了这一思想:“‘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这里提到的“知一切法无我”,即是证悟法界的万事万物本空无自性,“得成于忍”即是在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入涅槃而进入无生法忍的状态中去普度众生,行大乘道。因为证得了“一切法无我”的认识,故知道福德也是空无自性的,故不再贪著福德。而这正是般若智慧的表现——不贪著、不分别。恰恰是因为不贪著福德,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福德,而拥有更多的福德,则可以更快地证悟成佛。这就是一种修行路上的良性循环。综上所述,无相布施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可以得到更多的福德;第二,因为不执著、不分别,所以可以更快地证入般若智慧,这也是根本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相布施这一思想的特点:无相布施的精神是大乘佛教精神的体现,即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修行,而不是像小乘佛教那样,关起门来在寺庙里面修行;另外,大乘佛教认为,这样更有效率,通过积累更多的福报,从而更快地成佛。

   三、法布施高于财布施

这是《金刚经》的布施思想的另一个重点。文中多次提到法布施高于财布施的思想。在第八分、十一分、十三分、十五分、二十四分、三十二分都提到了这一观点。无论是第八分的“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第十一分的“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第十三分的“恒河沙等身命”、第十五分的“无量百千万亿劫之身”,还是二十四分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等七宝”、三十二分的“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这些巨额的物质财富或者自己的身体寿命的功德都不如“为人解说此经”,“乃至四句偈等”的功德多。究其原因,《金刚经》做出了以下解释:第一,在第八分说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大般若经》(玄奘译)中有这样一段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能与诸佛作所依处,能示世间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大般若经》认为(《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因为般若智慧可以显现诸法的实相,所以成佛必须要有般若智慧,故持诵《金刚经》并且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胜过以无量的财物或者身体寿命布施得到的功德。第二,在第十五分提到,“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受持并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人,就是将大乘佛法传递下去的人,“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而小乘的修行人不会相信此经所说的佛法。由此可见,将大乘佛法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修习佛法并普度众生,这一行为的功德是超过布施财宝身命的。第三,在第十六分提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持诵此经可以消除业障,让修持者早日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为他人解说此经的功德超过布施财宝身命。因为按照佛教的说法,布施财宝身命可以得到福报,但是对于以往所造作的恶业无法消除,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他人解说此经的功德超过布施财宝身命。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法布施高于财布施这一思想的几个特点:首先,在《金刚经》看来,精神财富高于物质财富;其次,佛法的传承是有利于后世子孙的,故比通过物质布施仅仅利益当代人要重要得多,而且大乘佛法的传承比小乘佛法重要;最后,清除业障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比通过布施物质财富得到福报更重要,因为这更有利于修行,更有利于证得佛果。

无论是无相布施还是法布施高于财布施的精神,都是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的体现,都是《金刚经》思想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伦理化的真理观。在大乘佛教看来,通过六度的修行,就可以成佛,就可以证悟宇宙中最终极的真理。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修炼自己的心,培养出优秀的道德品质。《金刚经》的布施思想自然也体现了这一精神。通过无相布施,既能够培养自己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不执著、不分别对象世界的三轮体空的般若智慧,这是成佛,也就是证悟宇宙终极真理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通过法布施,让更多人修习大乘佛法,就可以让他们拥有更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守戒律并且要按照佛陀所说的去利益其他众生。另一方面,通过让更多人持诵《金刚经》,可以消除他们的业障,从而改善他们的人生际遇,从而减少因为负面的遭遇而产生的扭曲人格。这比财物布施解决他人的一时之需无疑是深刻得多的。当然,佛教讲究因果,通过布施佛法给别人,同时也就可以增长自身的智慧,从而早日成佛,证悟宇宙终极真理。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